试论流俗文化对中学生消极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流俗文化对中学生消极影响

试论流俗文化对中学生消极影响   摘要流俗文化致使部分中学生的审美趣味低俗化,导致部分中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下降,削弱了部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对中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使部分中学生陷入功利化误区,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流俗文化的这些消极影响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 流俗文化 中学生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22-02      今天的中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放、互联网技术更加发达的时代,相比以前的中学生,他们受到的外界影响更多、更广。中学生的思想活跃,有着追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潮流时尚也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关注更多。这就意味着他们更为关注社会上流行的东西。由于中学生并未形成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因此他们更易受到流俗文化的影响。而流俗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会对中学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使部分中学生出现社会化不完全或反社会化现象。流俗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流俗文化对中学生哪些消极影响呢?   一、导致了部分中学生的审美趣味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新奇的文学作品在中学生中流行。部分中学生对政治理想、社会公德、高尚情操、高雅文化认同感较低,而对世俗文化与个人私利则表现出过分的热衷,在时尚的迷惘中失去前进的方向,消极颓废。“芙蓉姐姐”初现于网络时,应该说大部分人是带着审丑的目光和嘲讽的心态来点击她的网络文字和S型图片的。尽管是审丑,却也说明广大中学生网民对她这种自我展示方式的认可。在春晚一炮而红的“小沈阳”以其不男不女娘娘腔、化浓妆、穿裙子、戴发卡、学女人腔说话,而广受追捧。现在不少中学生的追求浅显直接,更多地从古典音乐走向流行歌曲,从诗歌走向对话。在对人物的审美上,铺天盖地的美女轰炸,使中学生更在意人物的外表时尚、漂亮与否,对其内在性的审视较少。在语言上,一是大量移植网络语言。如一篇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如果不是在括号里注明,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二是以“媚”、“俗”、“特”为特征的后现代文化对年轻一代言语风格影响很大。如:“好好温柔耶”“我吃饭饭”“你好美美”等重叠词“俗气熏天”,在流俗文化侵袭下,中学生的语言出现低俗化倾向。这其实是部分中学生审美趣味低俗化的表现,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二、弱化了部分中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流俗文化的“视听化”倾向消解了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人说现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漫画、卡通、大型画册、少儿类图书中图文本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近十年来畅销的《兔斯基》《麦兜响当当》《丁丁历险记》,都市系列漫画《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经典的《加菲猫》《史努比》等,都是图文书籍。视听化倾向使中学生的审美取向与审美体验视觉化,在这种可看可听的审美体验中,用图像来表达意义,使中学生对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可视”,忽略了人脑的“可思”。看是对图像的直观,读追求的是意义的深度。环顾一下中学生中流行的“无厘头”“恶搞”“选秀”、追星等流俗文化现象,它们无一不是偏重娱乐性的感性文化,往往更多地借助于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图像缩小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束缚了想象力,图像片段割裂了文化的整体内涵,纯文字的作品被如潮水般涌现的图画印刷品挤到了边缘角落,使人很容易因“看”的直观体验而将“读”的意义放逐。今天中学生书柜中的藏书量和前几代人相比少了很多,阅读量的减少不仅破坏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而且降低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今天,许多中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降低了部分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往往只是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符号,而缺失了对内容的理解,因而无法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中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削弱了部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流俗文化中的许多内容迎合甚至张扬人性的某些弱点和阴暗面, 具有突出的“非道德化”倾向。流俗文化强调游戏,忽视严肃;片面的追求感官刺激,不顾道德原则。这些在无形中冲淡了中学生对精神价值、对理想道德、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追求的倾向。流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 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社会影响。有些流俗文化往往在调侃、讥讽旧观念和旧习俗的同时, 排斥和销蚀着某些崇高的道德信念和理想。非道德意识的充斥使部分中学生道德观念扭曲,行为方式“异化”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