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巡检司设置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巡检司设置
摘要:明清时期巡检司是维护地方稳定的最基层国家行政机构,驻扎乡间,接触民众,具有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职能。通过对山东的巡检司分布的个案分析,对这一制度有更全面地掌握。??
关键词:明清;山东;巡检司;设置?オ?
“巡检司”这个名词我们可能觉得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提到澎湖巡检司就再熟悉不过了,元代在台湾设立对其进行管辖。明清时期巡检司是维护地方稳定的最基层国家行政机构,驻扎乡间,接触民众,具有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职能。从现代意义来说明清巡检司的职能类似于地方的派出所,中国社会各个政权都重视维护地方的稳定,在地方上专门维持治安的机构巡检司如何分布,以山东为例进行分析,与各位共赏。??
1、设置时段分析??
明代在明成祖时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清代的都城也设在北京,山东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山东省北邻直隶,南接淮河流域,西临河南,是京师与东南各省联系的咽喉之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中,这样评价山东:“山东省,驭之得其道,则吾唇齿之助,失其理,则肘腋之患也。”[1]在《山东通志》卷二十九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燕都定鼎,而山东一行省遂为畿辅之屏蔽,南北之咽喉。昔人谓扼吭拊背,非虚语也。通商而后议者,多轻腹地而重海疆。”[2]山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做好山东地方的治安工作也显得很重要。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明清两代巡检司的分布都是因地制宜,根据需要而设立,“设官分职必须因地制宜,而今昔情形不同,自当量为变通。”[3]巡检司的设立也是如此。《明史》明代山东分为6个府89县 ,属州15,共有56个巡检司,依据正德《明会典》明代山东设置有53个巡检司,万历《明会典》记载有50个巡检司。按《清朝文献通考》山东巡检二十八个。《历代职官表》山东巡检二十个。从有确切记录的看来,明代山东巡检司的设置时间大部分在明代初期。这是因为在洪武元年二月,通过北伐就控制了山东,较早的在山东确立了统治。也有些是因袭前代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清石都寨巡检司就是在元代建立的基础上确立的。黄县的马停镇巡检司是金代设立的,明代因之。也有一部分是集中在明前期裁撤的,万历之前,因为有些在万历《大明会典》中根本没有提到。象《明实录》中提到的济南府济阳县仁风、辛市巡检司和商河县归化、三义口巡检司。东昌府聊城的武水镇、冠县的济镇和梭堤镇巡检司。清代山东巡检司的变迁集中在康雍乾时期,卫所制度的变革,把原来的巡检司移驻到其他地方,也有些被裁撤了。总之经过这一时期以后山东巡检司的数量迅速减少,《历代职官表》记载山东巡检二十个,是乾隆三十八年时的记录。其后没有看到相关的记载,只是在几个民国的县志中提到巡检司的裁撤,有几个是民国时期裁撤的,临朐的穆陵关巡检司和潍县的固堤店巡检司。从整个山东巡检司的发展脉络看来,明初万历之前是巡检司发展的全盛期,朱元璋非常看重巡检司在地方上维护治安的作用,在各地普遍设立。山东地方也设置不少,最多时达到68个之多,除了万历以前裁撤的几个,终明之世没有很大变化,清代立国之初沿袭明代巡检司的设置,后来多有变动,特别是清代康雍乾时期,卫所制度的大变革,也有些巡检司被裁撤。至于巡检司制度在山东最后消亡的时间,大部分也没有很明确的记录,应该是在光绪末年地方官制改革中被废除的,因为在此前的《光绪山东通志》还记载有山东巡检。也有些是民国时期才裁撤的,至此巡检司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设置地点分析??
明代巡检司“凡在外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4]清代也是“各州县关津险要则置”。[5]可见巡检司的设置是以州县为单位的,州指属州,在清代直隶州也有巡检司的设置。但也并不是每个县都有设立,有些县的设立也不止一个。有些地方甚至设置过四个巡检司,如胶州直隶州在雍正年间曾经并存过鳌山卫、栲栳岛、雄崖所、浮山所四个巡检司。巡检司以州县为单位设置,但不是设置在州县城内,而是在州县的“关津要害处”,这也是自宋元以来巡检司在地方发展的趋势。明代朱元璋严禁州县官下乡扰民,派助佐杂官“分防”地区,巡检在设置之初,就基本上在维持农村治安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明清时期,其衙署多数设置在县城以外的地区而行分防。所谓“分防”是指州县佐杂官,由在州县城任职改派到州县以下某地区驻扎,执行特定的公务。州县以下某地区的一般指的是市镇或关隘。[6]市镇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其由所在府、州县级政府官员进行管理,但是有的地方交通发达、商贾辐辏,距离府州县程比较远,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鞭长莫及、无暇顾及之地,而这些地方就是市镇。因此中央政府派驻机构与官员对这类市镇进行管理,常见的机构是巡检司署。这也是明代设置巡检司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即巡检司设立地点必须是关隘或距离县城较远、控制半径难以达到的市镇。[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