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安忆轮渡上叙事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王安忆轮渡上叙事艺术

试析王安忆轮渡上叙事艺术   作者简介:王馨(1989―),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摘要:王安忆的《轮渡上》使用了外聚焦叙事、展示与讲述、间接人物描绘、散文化等叙述方式,作者有意压低叙述者的声音,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现乡土风情,体现了作者对于乡土民间的审美姿态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轮渡上》;叙事手法;叙事效果   王安忆是中国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轮渡上》选自王安忆《隐居的时代》这本小说集。《隐》收录了10篇文章,作者回望曾经做过知青的淮北乡镇,建构了一部审美化的乡土文明志。《轮渡上》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描写了二男一女在一个轮船上的表现。这班渡轮溯流而上,船上大多是家住淮河两岸的农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带着一把三弦、一把二胡的三个民间艺人,这两男一女之间的互动是作者在描写的重点。   一、《轮渡上》叙事手法   (一)外聚焦模式。“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随着叙事者与故事的距离由远而近,由全知到不知,小说的叙事结构可分成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叙事者所知人物所知)、内聚焦模式(叙事者所知=人物所知)、外聚焦模式(叙事者所知人物所知)。   在《轮》中,叙述者“我”很少发表议论,对于人物的描写都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仅仅是叙述他所看到的场景,很少作推测和判断。叙述者“我”甚至没有告诉读者这两男一女的姓名,只是凭着人物的特色、气质给他们一个个能代表特点的记号,以此来间接说明他们的身份和背景:“在这一大堆包裹里,有两件东西表明了他们的身分,那就是一把三弦,一把二胡。”[2]   在叙述者展示的图画里:人物的活动清晰可见,掩藏在其中的思想却包裹得严严实实,丝毫未透露出来。王安忆在这篇小说中“就像许多其他现代作家一样,他自我隐退,放弃了自我介入的特权,推到舞台侧翼,让他的人物在舞台上去决定自己的命运”。[3]   (二)“展示”与“讲述”。“展示”??showing)被认为是“事件和对话的直接再现,故事被不加评价地表现出来,叙述者从中消失,留下读者从他自己的所见所闻中独自去得出结论”。“讲述”(telling)则是“以叙述者作为中介的再现,让叙述者控制着故事,讲述,概括,并加以评论。”[4]   在文中,叙述者大部分使用“展示”的方法来讲故事,但也有几处使用到“讲述”的方法,出于叙述者“我”对于主人翁背景、身份的猜测:“这是一伙民间艺人,在歉收的秋季,离乡出外谋生。度过寒冷的冬天,在这春耕时分回家了。”[2]叙述者在适当的时候干涉叙述能有效地避免因叙述者视角的限制而导致的冷漠,会让读者更能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深意。徐岱曾说:“全知全能的叙述结构是终身制的。”[5]作者对文本进行讲述式的干预也是必要的。   (三)间接人物描绘。对人物进行刻画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形容和间接形容。采用“直接形容”多采用形容词对人物加以直接标记。而间接形容以对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以及对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性格。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读者会感觉人物并不是一个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自己“走”出来的。   1、行动。由其行见其人,能有效地折射人物性格。《轮》里女民间艺人第一次出场,叙述者就讲述了了描绘她的行动――忙着清理行李。而对于三个民间艺人中脾气较暴躁的那一位,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刻画他的性格。他第一次闹情绪时,“霎时间,她的某一句触犯了其中的一个,他顿时翻了脸,刻毒地回骂一回,悻悻地走开了。”[2]   2、外貌描绘。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在对两男一女的描述中写道:“那女的脖上的红方巾,以及那两个男的头上的戴绒棉帽,也显出毛绒绒的质感。”[2]从对这两男一女的外貌描绘中可以大致推断出他们来自农村,“红方巾”和“戴绒棉帽”更多的是乡下人的打扮。“皮肤上由于紫外线强烈照射形成的紫斑,上火发出的疙瘩,变得显眼了。还有粗大的毛孔,鼻凹里的油腻,皴出的口子。”[2]从这些外貌描写中,大致可以看出这两男一女在外奔波地不易,生活的艰辛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疲惫的痕迹。   3、语言。《轮》中唯一记录的一次对话是在故事的高潮中:“中间那干部又回到舱门口一回,朝里往望望,问道:还唱不唱?不唱!易怒的叫嚷了一声。”[2]弱化语言描写,让读者无法了解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但最大限度地赋予读者想象空间。   4、环境。小说中在明显的情节单元之前会有场景描写,这个“环境”,就好像是戏剧表演一幕幕切换时会降下来的幕布。在大幕降下又拉开后,主角再次登场。环境情节变化“底舱里,挤满了箩筐。”、“这些家禽和家畜都很安静……在轮渡震耳欲聋的柴油机马达声中,伏卧着,安详地眨着眼睛。”[2]三人开始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