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百回本西游记禅宗文化立场
试析百回本西游记禅宗文化立场
摘 要:百回本《西游记》中体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合一”的趋向,在人物和情节的处理中包含三教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的思想立足点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并且选择用《心经》思想作为师徒五人迎难应劫的精神内核,从中体现出文本整理者的禅宗文化立场。
关键词:百回本《西游记》 “三教合一” 《心经》 禅宗
一、百回本《西游记》的三教融合思想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在讲述唐僧师徒五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时构建了独特的神话背景,其中呈现的神仙妖魔形象具有完整的体系,而这部“神魔小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为宣扬某一种宗教而书写的“辅教小说”,它体现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儒、释、道三家之间的融会关系,下面就从其发展源流和生成背景、人物设定等方面来分析三教在当时的融合现象。
首先,百回本《西游记》本身的形成和发展就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百回本《西游记》在元末明初最终形成,在此之前,西游故事已经以戏曲、话本、佛教传记和笔记小说等多种形式有了长时间的流传和发展,其内容主要讲述唐代初年玄奘法师赶赴天竺取经求法的故事,于唐五代时期发轫。唐代讲述西游故事的重要文本有《法师传》(及其《续传》)《西域记》《酉阳杂记》等,中心人物法师玄奘是一个信仰坚定、意志坚强、处变不惊的高僧形象,无论是文人塑造还是佛教内部典籍的记述,都重点突出了他作为僧侣不畏艰险、取经东还的功绩,在处理与其他人物关系时,都将玄奘放在中心位置加以凸显,更不曾为他分配同行弟子。在贞观十九年轰动一时的玄奘还都已经成为历史中一段难以具体推敲的往事时,宋元两代对西游故事的塑造反而更加丰富完整,一方面,不再是分开讲述有限的、片段的几个情节,完整的故事系统渐渐形成,相应地,故事背景和文化氛围也更加丰富和复杂,不再仅仅发生于纯粹的佛教体系之中,开始有许多逸出佛教的文化元素。到了元末明初,百回本《西游记》逐渐形成,并发展为广泛流传的定本,以讲述玄奘身世经历的“江流儿”故事为例,在此前的流传中,虽然已经有《江流记》的文本材料,但是作者不详,故事情节也未经加工润色,百回本在选材时对其加以雕琢,情节中突出了玄奘作为人子的俗世身份,也将其他非神魔的人物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冲淡了对单独书写某一宗教人物和情节的侧重。
其次,在人物身份和背景设定方面,百回本《西游记》中对玄奘师徒五人的叙述带有明显的三教融合倾向。玄奘本来是最符合佛教僧人身份的人物,但是百回本在讲述其身世经历时十分注重突出其“在家”的部分,并非是一个脱离父母亲人等社会关系的完全“出家人”,找回母亲、复活父亲的情节甚至与传奇小说中“劈塔救母”的模式有几分相像。孙悟空受天地育化,本来最没有羁绊,但他从一出场,形象就具有了许多道教特征,猴王居住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其中福地和洞天都是道教名词,而他在意识到生死大限后离开花果山游历各洲的经历也十分意味深长:先在南部洲从百姓处“学得人像”,试图像其他俗世中人一样行走世间,后又在西部洲拜师学得长生法门;故事中描述祖师讲课,形容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直截了当地体现出融会三家的观点,而孙悟空习得的长生之术、变化之术、千里之术,都带有明显的道教痕迹,这种对“长生久视”的追求与修炼,从根本上就与佛家寻求“解脱”和涅??的思路不同。但是,尽管孙悟空身上带有深刻的道教印记,他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同时体现三家关系的形象,他因为犯忌被须菩提祖师逐出师门,并且永远不得向他人说出自己的师承来历,从此成为不被道家认可的“弃徒”,后来在回到花果山以后,与混世魔王打斗时,他的招式“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身份朦胧的多重角色,直到大闹天宫、被镇山下,最后被玄奘释放,开始护法西行之路,遂正式以佛门弟子身份活动,从“太乙散仙”正式变为释教护法。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身份背景有相似之处,都触犯戒律被贬下凡,受到观音点化护送玄奘西行取经,有强烈的“将功赎罪”意味,与佛教传授在人生诸般苦业中寻求解脱和洗脱业障的观点相一致,同时他们又受到与玄奘师徒关系的制约、与观音契约的束缚,取经护法的动机并不单一。
再次,在百回本《西游记》对师徒五人的塑造中,“赐名”行为在每个人物身上都曾经出现,而且具有相当的意义。须菩提祖师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但也是一个在佛教、道教体系中同时存在的人物,孙悟空在拜入他门下修行学习时,曾经得到祖师赐名,以相貌形态为姓,编入弟子之列,“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从此由天地育化的石猴变成跟随师父修行的太乙散仙,拥有了正式的身份;玄奘从出场开始就已经是佛家弟子,为父报仇之后使得俗世的亲缘关系得以解决,可以真正成为不背负“身世之仇”的出家人,百回本《西游记》将玄奘西行取经的动机解释为“欲得大乘经典以渡人”,用观音化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