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短扁小况《黎明的河边》创作的前前后后
短扁小况《黎明的河边》创作的前前后后-学校党建论文
短扁小况《黎明的河边》创作的前前后后
文 熊坤静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峻青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而蜚声文坛。他在7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既写下了《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等优美动人的散文佳作,也创作出《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交通站的故事》等享誉中外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之一《黎明的河边》,生动地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部队侵占昌潍平原时,为掩护我武工队队长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通讯员小陈一家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小陈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和英雄性格。
那么,《黎明的河边》这塞篇经典小说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革命中展露文才
峻青,原名孙俊卿,1922年3月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因家境贫寒,他小时候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私塾,学习了《干家诗》、《论语》、《幼学琼林》、《广事类赋》、《古文观止》等,不仅为他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也培养了他对中国古典散文、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但让他最感兴趣、最受影响的还是民间文学。他白天和农民长工们一道干活,夜晚就睡在长工屋或牛倌屋里。吃罢晚饭后,大家总爱聚在那里,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闲侃。他们有时也用比书本更通俗生动的语言讲《三国演义》、《水浒》、《济公传》和《封神演义》等各类故事,峻青往往听得很入迷。 峻青13岁时,就被迫到邻村的一个地主兼资本家的工厂里当童工。这年7月的一天,他为东家打扫书斋时,看到放暑假回来的东家的儿子,带回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不禁欣喜若狂,然后便偷偷的把书掩藏到衣服底下,带回了宿舍。当晚,等到和他同炕的伙计、长工睡下后,他才打开书本,就着昏暗的煤油灯阅读到深夜,有时直到拂晓,再把这些书籍悄悄的还回去。读完了这些新文学作品,他自觉有了一点文学基础,便模仿白话小说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该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牛倌悲惨的生活。这正是他幼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稚嫩,这篇作品自然无处发表。
后来,是席卷胶东的抗日烽火彻底改变了峻青的人生轨迹。他参加了八路军部队,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并开始通过自学来提高文化水平。以致后来他总是深怀感激地说:“八路军的部队就是一个大学校,从红军的时代起,它就有着良好的学习传统,不管工作怎样繁忙,战斗怎样紧张,每天早晨两小时的读书学习雷打不动。”他回忆道:“那时候,环境虽然艰苦,部队和机关虽然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但书籍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差不多都有个流动的图书资料室。”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峻青读到了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普希金和肖洛霍夫等世界文豪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特别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宛如一枚炸开的信号弹,照亮了峻青和他周遭的一切,给他以极大影响。
胶东半岛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时时激发着峻青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不得不拿起笔来,于1941年撰写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风雪之夜》。 1942年11月17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指挥了青岛、烟台等地的日军数万人、汽车数百辆、飞机数十架、舰艇20余艘,杀向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拉网式“大扫荡”。这天,峻青和其他数千名未及转移的群众、部分地方干部以及八路军伤病员等被2万多日、伪军围困在马石山上,当晚若不能冲出包围圈,第二天山上的群众势必会惨遭杀害。当时我八路军胶东军区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队以及近三分之二的群众,还有驻在马石山附近的党政军机关和兵工厂、医院等,都已安全转移了,山上只剩下八路军一个班的10名战士。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严峻形势下,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这10名战土毅然肩负起率领并掩护群众突围的重任。他们一次次地撕开敌人的包围圈,使一批又一批群众突围出去。天亮后,这些八路军战士却身陷重围,打得仅剩下4个人和1颗手榴弹时,他们便抱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英勇牺牲。烈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使峻青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染,他含着热泪写下了短篇小说《马石山上》。1944年后,他历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等职务。
峻青乘着在后方莱阳城休整的机会,于1946年春开始构思创作一部名为《海阳前线》的长篇小说。刚写了十万多字,解放战争硝烟又起,他奉派来到胶济前线09月间,在国民党第八军的李弥部队进攻到潍河西岸的那天夜里,峻青在潍河东岸的李家埠村,遭到了大股武装匪特的包围。经过激战,他虽然突围脱险,但未完成的《海阳前线》手稿却被敌人劫去。敌军甚至还将这部书稿作为战利品,在报纸上大大地吹嘘、宣传了一番。失去了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稿,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