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面痛临床路径.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改后面痛临床路径.doc

PAGE PAGE 4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经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 一、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痛病(TCD编码:BNV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编码:G50.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Ⅱ)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 (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痛病(三叉神经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痛病和三叉神经痛 2.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效果不明显。 3.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的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胸片、心电图 (3)头颅MRI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 (八)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 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 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 第三支(下颌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 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 (1)毫针刺法:急性发作时面部腧穴行浅刺丛针轻刺激,远道腧穴行强刺激,可配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缓解期,毫针针刺可选择透刺法,眼支疼痛取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头维,鱼腰直刺;?上颌支痛取四白透颧髎,下关、迎香直刺;下颌支痛取颊车透大迎,大迎透承浆,下关直刺、深刺。针刺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电针刺激:??发作时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即同侧合谷接同侧外关),刺激参数:连续波(高频50-100Hz?)10~15分钟,连续波(低频2Hz?)15~30分钟,或疏密波(2/100 Hz?)30~45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发作间隙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电针一对,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3)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时,面痛病局部附近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轻以患者能感受为度;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刺激时间30~45分钟,每日一次。发作缓解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同侧或对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4)埋线治疗:据患者症状选取上述腧穴,每次选穴2~4个腧穴,用一次性穴位埋线针进行常规操作,两周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周。第二次埋线要避开第一次埋线的部位,一般两周后即可在原部位继续埋线。 (5)穴位注射:按三叉神经分支选取2~3个腧穴,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或香丹注射液),将抽取的药液缓慢地注入所选腧穴中,每腧穴注入0.1~0.3ml,隔日1次或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 (6)隔姜灸:切取厚约0.2cm,直径2~3cm的生姜片,在中心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