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出土汉代陶猪初步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地区出土汉代陶猪初步研究

陕西地区出土汉代陶猪初步研究    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对猪驯化的开始和饲养的发展,逐渐出现有关猪形象的装饰或器物。不少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泥塑或陶塑的猪,如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300~7100年的地层中便出土有泥塑猪(1),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6500年的地层中出土有陶猪(2),北京上宅遗址距今7000~5000年的地层中发现有陶猪头(3)等。此外,在山东章丘市西河遗址(4)、湖北随州金鸡岭(5)、肖家屋脊(6)、邓家湾(7)、山东王因(8)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有泥塑猪或陶猪。到了汉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迅速,在史前已成为重要肉食来源的猪,在此时的家畜饲养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同时,由于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陶猪成为墓葬随葬模型明器中的重要种类,在汉代墓葬中极为常见。尤其从东汉时期开始,大量出现于各类墓葬之中。    两汉时期,陕西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作为西汉首都和东汉西都的长安,其周边聚居大量人口。已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既有高规格、高等级的帝王陵寝,也有众多的中小型墓葬。经考古发掘,这些墓葬中往往伴有陶塑动物的出土,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禽家畜,如陶猪、陶狗、陶羊、陶鸡等;二是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如陶鸟、陶虎、陶鹿等;三是想象出来的神兽,如陶龙、凤鸟等。而在这些陶塑动物中,陶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本文旨在介绍陕西地区汉代陶猪发现概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期,进而探讨分布特点及其他相关问题。   一、 陶猪发现概况    考古资料显示,随葬陶猪的墓葬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华县等地,另外在勉县、南郑、旬阳以及韩城、甘泉地区也有少量发现。据统计,122座墓葬共计出土560余件陶猪(见附表一)。   二、 陶猪的分类    根据姿态,可将陶猪分为站立与伏卧两型。    A型 猪为站立状。这类陶猪数量最多,共计519件。根据它们背部鬃毛的有无,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颈部无鬃毛。共434件。此型陶猪出土于西汉时期的墓葬。如汉阳陵丛葬坑K21中出土的陶猪(图一,1)(9),陕西新安机砖厂西汉墓葬中出土的两件陶猪(10),西安北郊郑王村西汉墓M7、M77等墓葬中出土的陶猪颈部均无鬃毛(图一,2)(11)。    Ab型 颈部鬃毛竖立。共85件。此型陶猪多出土于东汉时期墓葬。如西安东郊常家湾M1:24(图二,1)(12),西安石油学院M7:59(图二,2)(13),西安昆仑厂汉墓(14),南里王村M5(15)等。    B型 伏卧状,这类造型的陶猪共发现有5件。凤翔西白村M2(16)中出土的陶猪后肢蜷卧,前腿前伸。纸坊乡铁丰村汉墓中出土一件母猪陶俑,呈卧状,形象极为生动(17)。咸阳二?二所M6(18)中出土一件跪卧状陶猪。西安旭景名园M1:13(图三,1)、雁塔南路M22:25(图三,2)出土的陶猪四肢屈曲伏地,头置于前腿之间(19)。    另外,由于一些资料中陶猪数量或形制描述不详,至少有40件陶猪无法进行分类。   三、 陶猪的分期    Aa型流行于西汉早中期,出土于两类墓葬中:一是帝王贵族墓,如汉惠帝安陵陪葬墓(20)中出土的二十三件陶猪及汉景帝阳陵丛葬坑中出土的四百余件彩绘陶猪(21),形体大,多数能分辨出性别;二是出土于中型土洞墓中,形体较小,泥质灰陶,从形态很难分辨性别,无彩绘,二范合成明显,制作较为粗糙。如西安北郊郑王村西汉墓M138中出土的一件陶猪,圆目,小耳,张嘴藏尾,形体较窄,四肢短小,为合模制成(22)。    Ab型与B型从西汉晚期开始出现,流行于整个东汉时期。这一阶段,陶猪多为Ab型,如陕西勉县老道寺M1中出土的陶猪,形象为长嘴,厚唇,垂耳,长鬃,鼓腹,卷尾,臀部略弧(23);也有少量B型,如咸阳二?二所M6中出土的陶猪(24),造型为跪卧状。    根据各类陶猪流行的年代,可分为两期:    第一期,约为西汉早中期。陶猪形象都为Aa型无鬃毛个体,不见Ab型与B型,多出土于等级较高的墓中。这一阶段陶猪体形大,有的长达44厘米,外表多彩绘,各部位十分生动逼真。虽然该期出土陶猪的墓葬数量并不多,但由于帝陵丛葬坑和高等级墓葬中往往出土大量陶猪,从而导致墓葬数量少而陶猪数量极多。    第二期,约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这一阶段陶猪类型明显增多,以Ab型有鬃陶猪为主,同时存在零星Aa型无鬃陶猪以及B型伏卧状猪。该期陶猪有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两种,有的外表施黄釉或绿釉,尺寸约为12~24厘米,制作较为粗糙。目前已有资料显示,这段时期陶猪均出土于中小型墓,且每座墓仅随葬一至两件陶猪。   四、 讨 论    (一) 陶猪制作的变化    陕西地区出土汉代陶猪的制作变化大体有两点:    首先,从西汉早期制作精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