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对滇文化传播重要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铜鼓对滇文化传播重要意义

铜鼓对滇文化传播重要意义   摘要:云南青铜器承载了大量古滇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宝库,青铜器让今人管窥了古滇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本文就青铜时代“国之重器”――铜鼓,对古滇国当时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铜鼓在当今民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系统地了解铜鼓在古滇国时期和现代民族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关键词:铜鼓;滇文化;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67―02      大约公元前339年,正值战国争雄时代,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便派楚国将领庄?F远征西南,在当他征服了滇池地区准备回楚报捷之时,秦国占领了楚国的巴、黔中郡,庄?F归途被断来到滇池地区,与当地人民合并成为滇国首领,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到:“至滇池,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F开滇是关于云南文明史最早的记载。古代滇国在《史记》中寥寥数语的记载,随着时空的变换,早已湮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人们甚至怀疑滇国是否真的存在,也由于云南地处边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被人们视为“蛮夷之地”。   直到1955年,考古学家在晋宁石寨山的墓葬中,发现了纺织、祭柱场面贮贝器,一举震惊世界。特别是1956年11月在对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的第二次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显示主人尊贵身份的编钟、持伞铜俑、金鞘铜剑外,还发现了一颗阴刻着“滇王之印”的金印,这些发现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滇国的记载,从越来越多的出土青铜器中,人们惊叹于古滇国曾经拥有的高度发达的文明,曾经拥有的如此多的财富和辉煌。      一、“鼓”与“釜”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熔点较低、硬度高,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云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十分繁杂,按用途可以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乐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云南青铜时代“国之重器”――铜鼓,在古滇国的文化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的5面铜鼓,被学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鼓,云南被认为是铜鼓的发源地。但是,确切地说,它们并不是专门用于敲奏的乐器。铜鼓底部有烟熏的痕迹,鼓内壁有云纹、四足爬虫纹或菱形网格纹,出土时圈足朝上、鼓面朝下,说明当时铜鼓是由釜演变而来,尚处于乐器、炊器分工不甚严格的初期阶段。因此,铜鼓的发展较为清晰的线索便是:烹饪之釜到亦釜亦鼓再到乐器之鼓[1]。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春秋末期,云南广大地区已逐渐进入定居农耕阶段,游牧时期以家庭为主,用双耳鼓腹罐为炊具的生活方式由于定居人口的增加而不得不增大炊具容量。一般来讲,陶制品不易做大,在“随畜迁徙”中不便携带更易破碎。当他们掌握青铜治铸技术后,便依小型鼓腹罐的形状制造出较大的铜釜[2]。这中铜釜便于携带且不易破碎,且敲击之声悦耳动听,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闲暇及剩余精力的增多,加上“乐以降神”的信仰,作为炊具兼乐器的铜釜进而转化为供节歌之用的铜鼓。      二、铜鼓与社会生产      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云南晚了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接下来的年代里,云南人将青铜时代的文明发挥到了极致。古滇国的工匠们不但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能够掌握铸造技术中的铜和锡的合适比例。兵器中锡的比例约为20%,硬度较高,不易弯曲折断;装饰品的锡的比例较小约为10%,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经熟知不同金属比例的性能[3]。春秋中晚期,中国最早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青铜工艺――刻线工艺,在铸好的青铜器上,用极锐利的锋刀刻划出细如发丝的线条。还有的器物表面经过了镀锡、错金、鎏金的处理,镶嵌玉石文案,运用立体造型、圆雕、浮雕、复合材料粘接等多种表现手法,有着对称和端正的外形,花纹精致繁缛,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哀牢人夷出铜、铁、铅、锡”。云南丰富的铜锡资源为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已趋成熟的青铜治铸工艺,为铜鼓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古滇人和其他部落的人们承袭着史前先民的造型意识,铸造出一件件适用之器、礼法之器、伴奏乐器乃至赏玩之器,形成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当时古滇国民族很少受中原文化传统礼教的束缚,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   创造性。尤其是铜鼓别致的造型,优美奇特的装饰图案,动人心弦的铿锵之声,通过这些艺术珍品,可以理解当时的时代精神,看到一种美术思潮,触动着现今的艺术家的灵感。      三、铜鼓与阶级关系      一般的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装饰翔鹭,鼓身分为胴、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