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对中风病认识及针灸治疗特点研究.docVIP

金元时期对中风病认识及针灸治疗特点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元时期对中风病认识及针灸治疗特点研究

金元时期对中风病认识及针灸治疗特点研究   关键词:中风;金元时期;针灸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106-03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并且有着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很多患者因此而致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灸治疗中风因其疗效好、起效快、创伤小、疗效持久等优点广泛的被临床所采用,并成为中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1对中风病名的认识   “中风”一词始见于《内经》,其内类似的中风病的病名还有“薄厥”“大厥”“暴厥”“煎厥”“仆击”和“偏枯”等。关于中风的病名,历代医家对其称谓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有:大厥、暴厥、煎厥、薄厥、中风、非风、类风、目风、首风、脑风、偏风、片风、痒风、内风、微风、漏风、狠腿风、劳风、风鼓、风痒、风爵、风痹、风气、风癔、风口、风痱、风懿、风偏枯、击仆、偏枯、巅疾、真中、卒中、类中、阴中、阳中、暗瘁、偏枯、偏痒、偏瘫、半身不遂、瘫缓、瘫痪、左瘫、右痪、仆击、瘩痒、暴瘩等。金元时期有王履《医经溯洄集》提出真中风、类中风[1]。刘守真则直接冠以“卒中[2]”。《仁斋直指方论》、《世医得效方》、《严氏济生方》等中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这些病名在历史的不同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当今学习和掌握中风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2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风的病因多种多样,金元以前多以外风立说,如宋《济生方》中就曾提出过中风是由外邪侵袭而致:“中风在伤寒之上,为病急卒[3]。”此外还有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和剂局方》等,皆强调外受风邪,而致中风。   医学发展到金元,跨进了全面更新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思想异常活跃,各类学术思想竞相争鸣,无不自成体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摆脱了前人“外风”理论思想的束缚,提出以“内风”为主的学说。如李杲在《医学发明》提到:“故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4]。”   2.1热极生风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指出:“凡人风病,多因热甚[1]”其认为中风是由于火热生风,风火相煽,气血上逆,神明扰动而成。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提出:“所以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1]”。首先对外风说提出了异议,创热极生风论。其认为中风病的本质在于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指出:“凡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4]”,将中风内热的原因概括为五志过极化火和水不制火,“而心火暴甚……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所以中风瘫痪者……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卒倒无所知也[2]”。从而开创了内风致病的先河。   3.2痰湿生风朱丹溪等认为中风是由痰湿阻滞而成。在《丹溪心法》中说:“半身不遂,大率多痰[5]。”阴虚、血虚、湿热等致病因素炼而成痰,并由痰生热,由热生风。《症因脉治》中说:“阴虚则热,热则风生,风火相搏,痰涎自聚,不由外邪,其病自发;或膏粱积久,湿热之气,上熏成痰,迷其心窍,亦能倒仆,而成内伤之症[6]。”《丹溪心法》:“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6]”。《症因脉治》:“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或胃热生痰,流入经隧,踞绝道路,气血不得往还;或浩饮所伤,酒湿成瘫,则半身不遂之症作矣[6]。”还明确了对血虚生痰的治法是先治痰后治血,《丹溪治法心要》“大率主血虚、有痰,以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作血虚挟火与湿,大法去痰为主[7]”。并明确了根据其地域的不同中风的病因也有差异,《丹溪心法》说:“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5]。”   2.3气虚生风李杲则提出正虚则邪中是中风的主要病因,强调中风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趁虚而入,影响气血运行,筋脉失养,而发生偏身不用等病证。《脾胃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中有“邪之大者,莫若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8]。”由此可见中风是由正气亏虚而成,但也不排除外风的影响因素,说明中风是由正虚和外感风邪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中风的易患人群为“气衰”者多。其在《医学发明》中说:“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3]。”   综合各家所论,该时期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热极生风,痰湿生风,气虚生风,病因虽异,然其非“外风”的观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