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权演变之影响第一节清初之番地政策.PDFVIP

第五章地权演变之影响第一节清初之番地政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地權演變之影響 第一節 清初之番地政策 康熙二十三年,施琅〈請留臺灣疏〉之奏議經聖祖採納後,臺灣雖設置一府 三縣作為管轄,然而為避免在臺明鄭殘餘勢力起而反抗,清廷將明鄭官兵多數遣 回原鄉「官兵去之,難民去之,官屬宗黨去之,人散地荒」1 ,臺地人口因此項 政策減少一半以上,然而地方官員為避免自明鄭以來的賦稅額遭虧損,一方面將 賦稅平均分配給一府三縣內所轄之漢民與番人 ,令其照明鄭時期原額數繳納正 供;另一方面,不得不鼓勵在臺殷實富戶向官府呈報荒埔草地四至,發給墾照, 並許其招佃開墾以充足戶口與錢糧,「許一切人等認地開墾,照例納糧,是以漳、 泉二府富豪之戶,及臺灣各衙門書役人等,在於臺灣各縣地方,任其意之所願, 2 隨便開墾 」 。,當時鳳山八社被地方官員課與高額之賦稅,其情形已於前章詳 述,故雖清廷早有律例禁止漢民私墾熟番草埔地,但在清領臺灣初期,「地經初 3 闢,田盡荒蕪,一紙執照,便可耕耘」 的情形便在地方官的默許之下,由各縣 核發墾照,交予富戶招佃開墾。當時鳳山縣治設在興隆庄,但鳳山知縣卻未在該 地駐守,反而長期僑居府城,而府城當地業戶以及衙門書役,看準政府此項政令 可供投資,紛紛請墾草埔地,故下淡水係以東屏東平原的業戶,多同樣是居住於 府城的漳、泉一帶人士。 施添福從康熙年間的給墾照中觀察,認為請墾屏東平原的業戶,雖不乏殷實 郊商和生監大族,但大多志不在力農,而是請領墾照作為謀財之工具,「開墾止 4 於一方,而霸佔遂及乎四至,動連阡陌,希遂方圓」 。不僅藉墾照之名而侵占 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編,《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 8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164。 2 國學文獻館編,《臺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頁6701 。 3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6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 年,頁 312 。 4 高拱乾,《臺灣府志》,文叢第 6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 年,頁 314。 84 毗鄰荒埔,墾多報少牟取利益;亦常有報墾而不陞科之情形,康熙四十四年至六 十年(1705-1721 )間,長達十七年的時間鳳山縣境內竟無任何一筆土地陞科, 臺灣知府周元文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所親眼目睹的情形:「淡水港東、西里 社新墾甚多,一望無際;且多係有水源灌溉膏腴田地,其所報陞科者,十未有一, 5 又俱以下園科則具報。此本府親歷其地,所目睹者也 」 。 這些請墾大批草埔地的富實業戶,不僅利用與官府衙門熟識的機會,得以佔 墾大片番社荒埔地,又招徠漢佃將土地墾成熟田;於報陞納課之時,又以上好之 田園謊報為下園,藉以躲避稅額。不在地業主又因長年居於府城,鳳邑一地收受 租穀之事則多委由管事代為執行,管事多選派地方有勢力之人擔任,平日負有招 徠佃人並約束佃戶耕作,收成之時代為收租繳納給業戶,其辛勞銀則由所收租穀 中抽取十分之一,或撥給部分田地並免其租穀做為酬勞。 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臺灣南路爆發朱一貴事變,這是清領臺灣以來首 次大規模的民變事件,清廷於同年六月十六日抵鹿耳門後於七日內將朱一貴主力 部隊殲滅,於亂事平定後,從朱一貴的供辭當中,清廷觀察到漢人擅入生番地界 砍伐竹木,已非官方消極立石畫界禁止所能解決之問題6 ;其次,朱一貴餘黨在 兵敗後竄往內山番界躲藏,還需仰賴熟番進入生番地搜捕餘黨,也迫使清廷正視 生番地界等同治外法權之問題,且生番地界易成為民變後賊黨兔脫並另謀發展之 淵藪。 為此,清政府曾頒佈以下規定:「臺灣奸民私贍熟番土地者,依盜耕本律問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