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先秦儒家传播思想
浅谈先秦儒家传播思想
“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了,那时的“儒”是对宗教职业人员的一种称呼,他们主要掌握那些与迷信参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由于当时宗教与政治合一,所以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等发展到春秋时代,虽然文化、知识仍然掌握在卿、大夫一类人的手中,但是旧时的王官之学已呈现出了逐渐废弛之势,甚至到春秋末期,已形成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因而此时的“儒”已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了,而是成为以传统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抱之终生的政治理想和渊博的学识都使他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儒所具备的一般标准。孔子死后,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也发生了分化。《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荀子.非十二子》篇中又另加两派,共十派,他们分别是:子张之儒、颜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子夏之儒、子游之儒、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不论是孔子还是后来的儒家八派或是十派,他们在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先秦时代所从事的社会活动都已体现出他们具有了一些传播学的观念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这些传播观念去指导他们的传播实践。
一、 传者观念
儒家传播思想的核心是传播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借助传播来实现对道德的规范,影响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它涉及到传播与为政、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与个人修身立命、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在这一切中,儒家认为,传者只有首先进行内省、反思,修行品德,然后才能够参与社会传播。这既是对传者自身的要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参与传播的起点。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鱼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学而篇》)。孟子也十分重视传者的修养,他认为传者首先应当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而在传者的知识修养方面,他认为“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我们都知道,媒介在传送的过程中对信息有重大的过滤作用,即媒介组织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也毫无疑问发挥着把关人的作用,他们用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或是放大。《礼》作为 “六艺”之一,是孔子用来教育学生的教材。礼起源于宗教仪式,用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在宗教政治时代,作为祭祀的礼必然具有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而且有时也可能脱离宗教观念,化身为某种纯粹的政治仪式。孔子关于礼的言论很多,他虽然对西周的周礼是拥护的,但是他所说的礼,在范围和意义上都与西周的有所不同。孔子所说的礼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他反对把礼变成徒具形式的东西,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才是礼乐的作用。这不光表现出了孔子对古代思想的改造,也体现他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把关人角色。
二、传播方式
孔子、孟子、荀子诸人,都曾以士的身份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找到一位采纳自己学说的君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但当他们游说无成,不得已而退居之时,他们也并不甘寂寞,或著书立说,或设帐授徒。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周天子的权威,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内部的宗法关系也进一步遭到了破坏,一些卿大夫作为新兴势力的代表开始掌权。由此而带来了任人制度上的一些变化,各大国不同程度离开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在更大的范围内选用人才。这就为孔、孟、荀等人得以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提供了一个政治环境。此外,不断的兼并战争也使得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学呈废弛之势,为儒家提供了设帐授徒,开创私学传统的时机。有的学者认为,先秦儒家大师们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活动是他们对政治话语权的渴望;而此后的著书立说和设帐授徒则是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正是他们对二者的重视,他们才会在与诸子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在话语权上占据了相对比较主动的位置,提升了儒学和儒家学者本身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介入政治的可能性。
三、受众观念
孔子之前,学在王官,教育说是贵族的专利。《尚书》的《金腾》、《洛诰》、《君?]》几篇中关于礼的文句,都只涉及成王、周公、殷先王以及诸侯,无一涉及庶人。而《论语》则打破了“礼不下庶人”传统主张,对一切人“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这句话中的野人指的即是庶人。孔子说有两种情况,没有世袭官位的人(“野人”)是先学习礼乐后取得做官的资格;世袭贵族(“君子”)是先承袭爵位然后学习礼乐。如果要用人,他主张选用先进于礼乐的“野人”。这句话虽然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