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颐和园乾隆西师诗碑意义和价值初探
颐和园乾隆西师诗碑意义和价值初探
摘 要:颐和园乾隆皇帝御制“西师诗”碑文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目前放置于万寿山前山的清华轩的碑亭中,主要内容为从康熙皇帝至乾隆皇帝为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而平定准噶尔的全过程,它是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和民族关系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西师诗”的特点及价值表现在它是以诗证史、诗史互映,被认为开创了清代边塞诗的先河。《西师诗》《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和《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刻于同一块碑上,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
关键词:颐和园;乾隆御制诗《西师诗》;石碑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0-0085-03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杰作,它秉承了“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造园手法,不仅在园内的规划设计方面独具匠心,而且以天然山水为基础,与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背山面水”景区。山景、水景形成一个阴阴平衡、阴阳互动、变化万端的太极球。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漪园铜牛、各式桥梁、石舫长廊等建筑,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山的中央部位有一组体量大、形象雄伟,以佛香阁佛教建筑为主体的大报恩延寿寺;后山的主体建筑群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汉藏融合的佛寺建筑群。
颐和园中的大部分建筑体都是它的前身清漪园遗留下来的,清漪园建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生母孝圣皇后的六十大寿而修建佛寺,勾勒出一幅福山寿海的图景,在此基础之上又修建了道教和各种民间神庙的皇家宗教寺院建筑群,形成儒、释、道合一的建筑景观,容纳了中国农桑、文学艺术、商业、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文化内容。清漪园与颐和园的不同之处是:清漪园是一座在天然山水的基础上经过精心修建的以佛寺为主体的皇家园林,因此从乾隆皇帝到咸丰皇帝并不带着妃嫔们在清漪园中住宿,而遵从“辰来午往”的传统。颐和园是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修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基本上沿袭了清漪园的布局,但不同的是颐和园以慈禧太后颐享天年并主政大清国为主,万寿山前山的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改为以排云殿为中心的建筑群,排云殿成为慈禧太后生日“庆典受贺”举行大典的地方,已不再是佛堂,在颐和园的东部兴建了为行政和生活服务诸多建筑群,形成宫廷的行政区和生活区,后来颐和园演变为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共同之处是都很重视万寿山后山的汉藏结合的佛教建筑群。清漪园时期,万寿山后山的佛教建筑称为后大庙。在后大庙建筑中,与前山的大报恩延寿寺一样,依山势自下而上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始终。后大庙的前半部分按汉式寺院“七堂伽蓝”的传统布局,中心建筑是须弥灵境。而后半部分则仿西藏桑耶寺,中心建筑是香岩宗印之阁,香岩宗印之阁位于天际线头顶上“百汇穴”。①围绕香岩宗印之阁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在它的两侧还有日殿和月殿。为什么乾隆皇帝在清漪园的万寿山后修建如此大规模的藏式佛教建筑群?这是出于安抚蒙藏民族的需要,体现了乾隆皇帝“以佛治心”的原则。颐和园时期,由于清政府经费紧张,对于英法联军破坏的后大庙建筑,慈禧太后只恢复了香岩宗印之阁,把原有的三层变为一层建筑,而须弥灵境并没有恢复。虽然颐和园中后大庙的规模不如清漪园,但是寺院的性质并没发生改变,仍然是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实行的“兴黄教,以安众蒙,所系非小”,以藏传佛教安抚边疆人心的国策。
一、《西师诗》碑的由来
清漪园万寿山后大庙的建筑规划思想都体现在万寿山前山五百罗汉堂前的石碑中,此石碑体量巨大,为长方形卧碑,东西向坐落,通高2.09米、宽2.2l米、厚1米。碑下束腰,长方形石须弥座高0.77米,僧帽顶上刻云雷纹与中轴主体建筑“排云门”牌坊、“排云殿”相呼应[1]250。石碑西侧为乾隆御书《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是乾隆书于丁丑年(1757年)亲笔所书。石碑南侧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书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北侧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东侧为著名的《西师诗》,书于乾隆戊寅年,(1758年)。此碑西侧记载万寿山前山大报恩延寿寺的罗汉堂记,而南侧、北侧和东侧都是平定准噶尔之事,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万寿山后山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汉藏交融的佛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五百罗汉堂记》和修建后大庙原由,会放在同一块碑上?这是因为清漪园其建园的主题思想是“佛”是至高无上的,其下的“五百罗汉堂”中的罗汉象征着支撑这个世界的将士官兵、文臣武将。五百罗汉降伏罗刹,云雷文象征着一种奇妙的电波,将清兵将勇平叛胜利和兴建五百罗汉堂神奇的事物关联起来,所以在同一块碑上。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此碑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凸起的雷纹崩裂毁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