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科学学院质量工程.ppt

【精品】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科学学院质量工程.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科学学院质量工程.ppt

四、恢复阶段(1977-1984) 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走向正常,课程进入全面恢复时期。基本表现五点: * 1、中小学课程逐步恢复到文革前的模式。1978年、1981年和984年连续修订颁发了数种中小学教学计划,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是,1981年颁发的由两套构成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参见附录十A、附录十B),1984年颁发《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参见附录十一)和《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参见附录十二)。它们基本上是对1963年颁发实施课程(附录八)的恢复。 * 四、恢复阶段(1977-1984) 2、恢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小学规范为开设12门学科课程(参见附录十一);中学规范为开设14门学科课程(参见附录十A)。 3、在高中二、三年级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建立起了文理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 * 四、恢复阶段(1977-1984) 4、恢复了课程理论研究。一是总结5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演变的经验教训,二是介绍引进国外急速发展中的课程理论知识,三是研究课程实践中存在和出现的理论问题。 5、创办了全国性的课程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课程·教材·教法》。 * 五、改革阶段(1985-至今) 第一轮课程改革(1985-2004) 第二轮课程改革(1999年起) * 贰、新时期第一轮课程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背景: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民主化进程,文化发展→多元化。课程被牵动而开始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进程。 * 一、第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进展: 1、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 2、编制、实验和实行了新的课程。 1985年启动了课程整体改革研究, 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公布新的课程方案草案,征求意见和建议; 1992年颁布、1994年和1995年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配套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数套教材(8——4套); 1996年颁布、1999年修订、2002年再次修订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配套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及其教材,2004年全国实行。 * 3、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有许多表现,突出表现为建立了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体制。 * 4、课程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 第一,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成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第二,课程理论概念和术语为教育行政界和教育实践界所接受和使用,开始流行“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等术语; * 第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论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课程研究学术论文; 第四,建立了全国性的课程学术组织并开展了活动,1997年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并在广州主办了“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 * 第五,形成了大课程观和大课程论。 第六,出现一系列新的研究主题: (1)学习化课程研究; (2)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4)课程整合研究; * (5)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研究; (6)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8)教师培训与校本教师培训研究; (9)教师发展学校研究; (10)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1)校本教学研究 (12)校本学习研究 …… * 二、第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特点(5点) 1、明确提出了小学初级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2、加强了德育。 ▲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社会课,加强近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学科德育; ▲活动德育。 * 3、优化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总体结构,学科类+活动类; ▲初中增加了适量的职教内容,形成了文化+职业技术内容结构; ▲调整了各类学科的课时比例,语文、数学和外语等降,科学类略增,体育、美术、劳动课提高; * ▲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初中增设选修课,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 ▲外语、数学等制定了两个层次的标准; ▲规定了一些学科,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类、社会科学类、人文音美类学科,均留出一定课时给各地安排乡土教材的教学时间。 * 4、“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课程计划。 5、改革考试制度,控制各级统一考试。 * (二)高中教育课程的新特点(4点) 1、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五育的质量要求;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标准。 2、建立了学科类+活动类的课程结构。以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选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 * 3、构建课程内在弹性:适应“升学型”高中、“职业型”高中和“综合型”高中的不同需要。 4、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