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寺见牡丹 注释、试题、及翻译.doc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倦游:1、厌倦游宦生涯。2、厌倦于行旅生涯或游览已倦。(2).几见:何曾见,少见。芳菲:香花芳草。照眼:耀眼
载酒就是拿车拉着酒。
绮罗人:是汉语词汇,拼音是qǐ luó rén,是指指富贵中人。
客路:、指旅途。
华发:花白的头发。
战尘:战场上的尘埃。 借指战争。
萧索:衰颓。
.山房:山中的寺宇。残春:指春天将尽的时节。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5.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D、E(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D.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白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E.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1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解说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解释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翻译:在我游览疲倦的时候,我曾几次在洛阳城看到耀眼的桃花,让我新奇,让我惊诧,那时,我经常多次带着酒和公卿将相交往,在他们的花圃里看到过在牡丹花旁边玩赏的都是一些富贵人士。十年后呀,游玩的意兴阑珊,却吃惊的发现头发已经花白,再回头看看我曾去过的中原地区已经被战争隔在了北边,今天,我心情郁闷去寻找牡丹,发现只有寺庙里的几株牡丹在暮春时节孤独开放。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 HYPERLINK /item/%E5%B1%8F%E5%B1%B1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 HYPERLINK /item/%E5%88%98%E9%9F%90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刘韐子, HYPERLINK /item/%E5%88%98%E5%AD%90%E7%BE%BD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 HYPERLINK /item/%E6%9C%B1%E7%86%B9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之父 HYPERLINK /item/%E5%88%98%E9%9F%90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刘韐在 HYPERLINK /item/%E9%9D%96%E5%BA%B7%E4%B9%8B%E9%9A%BE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 HYPERLINK /item/%E5%88%98%E7%8F%99 \t /item/%E5%88%98%E5%AD%90%E7%BF%9A/_blank 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HYPER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