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文论文
PAGE \* MERGEFORMAT 10
论白居易《甲乙判》中“礼”与“法”的体现
1 引言
我国的判词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判词叫“书”、“鞠”,后又出现了“判”、“判词”的叫法,并流传至今。从现有的文物资料的记载来看,我国判词文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学者经过对西汉中期的《春秋决狱》,唐代的《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明末的《折狱新语》等不同时期判词的研究,证实了我国的判词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整体上来看,还要属唐代判词发展的最为成熟与规范。
判词在唐代得以迅速发展绝非偶然。从其社会背景来看,唐代立法制度的成熟和法律文书的完善为唐代判词的成熟提供了土壤,反过来,判词的逐渐成熟也为立法提供了事实根据。另外,唐代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判词的写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判词在唐代的兴盛。唐代吏部考查仕子的项目有:身、言、书、判,其中判是最为重要的。正如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所言:“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综上所述,唐代的法律制度及科举制度从客观上、整体上推动了判词的写作,将判词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居易的判词在唐代也是备受瞩目的。晚年的白居易退职以后,将自己早年为应试而制作的“拟判”挑选了一部分辑录成书,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甲乙判》,这部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具体的时间、地点,案件中的人物也都是以甲、乙、丙、丁来称呼,故名为《甲乙判》,载于《白氏长庆集》第六十六、六十七卷。又因为判词共有一百道,所以又称为《百道判》。《甲乙判》实际收录了一百零一道判词,多出的一判,是白居易将他在贞元十八年“书判拔萃”考试答卷收录进去的缘故。白居易在十八年参加的考试,十九年便成功登第,其所制作的“判”也成为了众多学子竞相效仿的范文。在当时,一个应试举子的习作却引起了如此大的影响,可见白居易在制判方面有着过人的才华。据其好友元稹说:“明年,(白居易)拔萃甲科,由是《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及百道判,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就连白居易本人也对这种现象感到惊讶,他说:“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公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
我国唐代的判词有着结构清晰、分析透彻、长于讲理等特点,《甲乙判》就是唐代判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下面,我们就从“礼”与“法”的角度来分析《甲乙判》的内容。
2 《甲乙判》中 “礼”的体现
白居易的诗歌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经常流露出一种平易近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主要还是源于他十分推崇和信奉儒家思想、提倡实施“仁政”、注重“以人为本”的关系,因此这种思想在其所制作的判词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甲乙判》中的第一道判词中写道:
制判事实为: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词为:“二姓好合,义有时绝;三年生育,恩不可遗。凤虽阻于和鸣,鸟岂忘于返哺?旋观怨偶,遽抵明刑。王吉去妻,断弦未续;孔氏出母,疏纲将加。想芣苢之歌,且闻乐有其子;念葛藟之义,岂不忍庇于根?难抑其辞,请敦不匮”。
意思是说:甲休妻后,妻子犯了罪并请求以他们的儿子的官荫赎罪,甲不答应。判词为: 婚姻是两人相好的缔结,恩义有时也会断绝,母亲鞠养儿子三年,恩情怎可一旦割舍。凤凰失去配偶可以永不和鸣,乌鸦却不忘反哺母亲。回头来看这一个令人埋怨的妻子,立即就要受到刑罚的处治,怎能不伸手一救。西汉人王吉,因为他的妻子摘取了邻居家的枣,而被王吉休弃但有复合意愿。孔子家族却规定子孙不许参加被休弃的母亲的葬礼,但亲生母亲可以例外。想想《芣苡》之歌吧,你就会发觉母亲是怎么样的疼爱自己的儿子;再好好想想《葛藟》的含义吧,难道你还忍心不让儿子庇护母亲?很难不同意妻子的请求,并希望这样的孝子能不断涌现。
在这道判词中,白居易站在了中国古代伦理纲常的基础上,结合已被世人所普遍接受的礼教文化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使是母亲犯了罪,儿子也有义务来庇护母亲。为了能把道理阐述明白,白居易引经据典,从各个角度述说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力的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了辩护。白居易先是用“凤”和“鸟”来作比喻,暗指夫妻关系虽然断绝了,但母子关系依然存在,身为儿子应尽孝道,报答母亲的恩情。接着又拿汉人王吉的故事(《汉书﹒王吉传》云:东家有树,王杨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证明了即使妻子犯了错也是可以原谅的。最后又用了两个《诗经》中的典故“芣苡之歌”和“葛藟之义”来表达子女对母亲的思念,用来劝诫判词中的父子明白,庇荫其母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的事。从这道判词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并没有用唐律中的法律事实来制作判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