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主体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oc

课题名称主体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名称主体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课题名称: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课题批准号:DAB010494 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2月 课题负责人: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 主要成员:王丽君 李晓东 研 究 总 报 告 一、简介部分 1.标题: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序言: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一个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本课题所作的探索无疑具有原创性的价值。我们认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的努力的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长的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本课题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既具有理论建构,又具有实践关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命题,本课题对其中一些概念和命题作了富于学理的深度阐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地阐释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也即“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意义、途径与方法。 3.摘要(不超过500字):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在当今的教育中,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 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 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 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 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 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 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 使道德教育, 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在我们的专著成果展示中,我们把“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更简洁地称为“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4.内容结构图: 理论研究: 第一章:自主发展与幸福人生 第二章:自主发展与自由社会 第三章:学校:民主社会的雏形 实践探索: 第四章:自我调控的学习 第五章:课程知识与课堂知识 第六章:有效教学与自主学习 第七章:促进教育评价的内在化 附录一:有效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研究目的: 我们着眼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提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为目标,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研究意义: 我们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因而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在“物的依赖”的时代,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也肩负着对人的物化的抗拒;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是现时代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 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为“人性本善”。无论是说“人性向善”,还是“人性趋善”,都与本课题所说的“人性本善”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它们都只是价值判断、价值追求和价值预设,而不是一个事实判断、事实命题。“人性本善”作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预设,在理论上使个体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成为可能。 核心概念: 主体性、自主性、自主发展 1.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的。马克思指出:“不管人的直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产生和造就现实的人,产生和规定人的现实的特性、本质和本质力量。因此,主体性既是属性概念,更是关系概念,是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 从主体存在的方式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将主体性区分为整体主体性(包括类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整体主体性是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全面地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自然界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表现出理性的、社会的、一体化的特征,它为个体主体性的存在奠定了人类学的基础。而个体主体性则是个体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的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