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doc
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
?
???作者:郭梅尼
?(原载于1984年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
?
??“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能走得很远很远。”
???????????????????????????????????????????????????????——袁和
????
????1983年6月22日、2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降了两天半旗,既不是纪念已故的总统,也不是哀悼什么知名人士,而是沉痛悼念一个中国留学生。
????马萨诸塞州的4家报纸,刊登了这个中国留学生的事迹和照片,把她的事迹称为“关于勇气的一课”。
????今年5月,这个中国留学生所在的学校,第一次颁发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袁和中美友谊奖金”,奖给对中美文化交流有贡献的人。
????这个中国留学生究竟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在异国他乡赢得了这样的尊重,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于无路处辟新路
????1980年8月14日。一个瘦小的姑娘,提着两个沉重的箱子,在坎坷的石子路上艰难走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只有坎坷不平的石头和洼地。姑娘用那细细的胳膊,艰难地移动着笨重的行李箱,汗水顺着她的面颊,顺着她的背脊流淌着……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她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言。
????是的,自己也正在走一条坎坷不平的路。只有更多的人不怕这坎坷,不畏这艰险,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来。
????她,就是袁和。
????她正在深圳罗湖桥等候出境,突然,一对男女撞进屋来。那男的操着一口上海话向屋里的人大声狂喊着:“我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掉了,我再也不回来了,我再也不做中国人了……”
????袁和的心一震,像被人用鞭子抽打了一样,激起了满腔愤怒:这个从我家乡来的人,他可以憎恶一切,但他悔恨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简直是对我们民族最大的侮辱!是的,中国人是穷,而且饱经沧桑动乱。但是,中国人不甘愿这样贫困。假如中国人不愿、不能改变中国贫穷的面貌,我们这个民族早就要灭亡了。
????“他为什么永远也不愿回来了呢?”平息了愤怒,袁和进一步深思。“是不是在十年动乱中受过委屈,遭过灾难?……对动乱和反复我也厌恶;对那不可选择的前途,我也曾失望过……”
????在那动乱的年代,袁和是上海一家里弄生产组糊纸盒的小工。她常常哀叹落泪,埋怨自己生不逢时,遇上这个动乱的年代,高中还没念完就被迫停学了……“前途在哪里,理想在何方啊!”
????1972年,袁和认识了中国科学院石油化工研究所所长杨允植。杨老60多岁了,仍旧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一天,他告诉袁和,他向中央申请,要搞“人工合成粮食”的科研课题。
????“人工合成粮食?!”袁和从来没听说过。“你为什么要搞它?”
????杨老激动地谈起这几年四川武斗,加上天灾,造成严重的饥荒。“人民需要粮食啊!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有责任!”
????袁和手捧着杨老给中央的呼吁书,激动得双手颤抖。人民的深重灾难,杨老的科学家的责任心,使袁和感到自己肩上的沉重责任。她想:在科学技术遭到大扫荡的今天,还有人敢于逆流而上,大声疾呼要搞科研;在这前途莫测、人们丧失信心和希望的时候,还有人挺身而出,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她感到脸上热辣辣的;我才二十几岁,却只关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吗?!
????袁和多么想伸出手臂帮助杨老做点事,可是,她一点也不懂什么是合成化学。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是那样无知,那样无能为力。
????“不懂,我还可以学嘛!有一天,我也能为人工合成粮食贡献一分力量。”从此,她开始自学化学。
????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化成奋斗的动力。袁和在那动乱的年代,历尽艰辛,自学完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课程,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次招考,这个糊纸盒的小工,不放弃任何一次可以力争的机会,勇敢地要去报考。
????“高中都没上完就想考研究生!发疯了?!”人们议论纷纷不敢相信。街道革命委员会曹副主任就是不肯给开介绍信,卡了她50多天。袁和直告到区、市招生办公室,才报上了名。这位曹副主任还扬言:“她要是考上了,我把名字倒过来写!”结果,在考化学所的几百名竞争者中,没有上过大学的袁和,专业考了第4名。1978年8月,袁和正式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一年半以后,她又取得了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提供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奖学金,得以赴美留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袁和依依不舍地越过了罗湖桥,又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回头深情地望着罗湖桥边……
????啊,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是我的祖国的大陆……突然,她又想起那个男子的狂喊:“我再也不回来了……”
????不,祖国,我是一定要回来的!我不能让这些贫穷落后的东西,在祖国的大地上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