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doc

  1. 1、本文档共2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doc

?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 ??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 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重点 本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其中上、中、下三编,共涉及十九章内容。 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上编部分除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中编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和成就进行介绍,除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和研究外,重点学习和研究哲学、文学、艺术。 下编部分,是从总体上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核心特点的概括,具有总结性意义。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另一方面要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向近代、现代的转变,着力探讨如何创新当代文化,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各章教学重点详见各章安排。 五、课时安排 绪论???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8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3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2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4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3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4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3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4 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观系统???4 第十六章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2 总学时?51 六、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哲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与经济类专业课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课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认识和把握文化问题思维方式上的基础,德育、美育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经济类课程为学习本课程提供了众多材料。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加以提练和深化,提高文化修养。 本课程和以上课程又有明显的分工,本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已经获得的哲学及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门课程提供的材料,着重学习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质。 七、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及建议 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1——2次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如参与文化艺术节,观赏演出,参观展览等),使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授通过学生的文化艺术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八、本课程在书面练习方面的要求 ?1.每章课后布置思考题(详见每章所附思考题)。 ???2.主要作业形式:论文。一般安排三次,要求把学习的有关内容与个人的见解结合起来,并有理论上的深度。 ? ??????????????绪?????论?????????? ? 一、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