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专练 题型12 纵横对比类非选择题.doc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专练 题型12 纵横对比类非选择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专练 题型12 纵横对比类非选择题.doc

PAGE PAGE 6 题型12 纵横对比类非选择题 (限时40分钟) 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与宋代丝绸之路 汉代 宋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图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对比宋代与汉代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从贸易范围、贸易渠道和贸易的商品内容来分析;第二小问,注意多角度分析,联系所学知识从宋代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来分析归纳。第(2)问,“背景”抓住东西方在经济方面的差异来分析,“影响”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思考,对比分析中国丝路的影响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和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来回答;第二小问,二战前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战后不想失去这个地位,可以看出两大计划的争论本质上是英美两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第三小问,结合二战后欧洲经济的衰败和两极格局形成来回答;第四小问,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意义来回答,世界经济朝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或者全球化发展。 答案 (1)发展:到达范围更广,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贸易渠道增加,海上商运发展迅速;唐宋以来,瓷器成为外销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称为“瓷路”。 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需要稳而运载量大的承载工具;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2)背景:新航路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丝路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向近代过渡,丝路没有;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路双方受益;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绝状态,推动世界成为整体。 (3)差异: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共同: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趋势:体系化、制度化。(答全球化亦可) 2.(2015·江苏苏北四市一模)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答案 (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异:评价视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原因:“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