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个人修身理念对与谐社会自我价值观影响
传统个人修身理念对与谐社会自我价值观影响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构建新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个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持身心和谐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是传统个人修身理念与和谐社会新型自我价值观的有机契合。
[关键词]中华文化;修身;自我价值;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LO)03-0017-04
中华文化中,十分注重对自身的道德品性和自我价值观的培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尽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中华文化中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达到自我完善,才能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从而达致身心内外的普遍和谐,治国济世,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些有关个人价值的理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构建新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个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和价值有必要进行归纳分析和再认识。
一、中华文化中个人修身理念的精髓
纵观中国历史,儒家、释家、道家占据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地位。各家对提高个人修养都十分重视,把“和”作为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兼爱”等,各有体现。
(一)追求形与身的统一
道家注重追求心灵与外界的平衡,即“天人合一”。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所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则进一步阐释只要注重保持自我与外界的统一,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褊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倚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佛家则认为人生是苦海,己身是皮囊,讲求顿悟,瞬间即是永恒,人应努力修炼自身以求解脱。道家与佛家的关于个人修身的基本观念都是出世的理念,有消极的作用,但客观上对于调节人的心理,降低人的欲望,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二)伦理道德约束是安身立命之本
儒家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存在,主张用道德礼法等约束自身,以达到身心和谐。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同时又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反对放纵自己,要时时注意克制自身欲望: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而》)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孑L子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道义的弘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种人生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如何去实现呢,他又提出了自己的做法,即“克己复礼”。
要做到“克己复礼”,须时时反省自己,从内心自觉克制,改正错误意识,对照道德标准来行事。“自省”是“克己”的基本方法:“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靠别人督促自己修养,不是君子所为,强调了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是自省的主要途径。而“复礼”是修养的主要内容,即以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
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把个人修身观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了。孟子提倡“内圣外王”,并把此作为修身最高境界;西汉杨雄把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人修身的评价标准,以存善去恶,完善自身;而董仲舒则把“三纲五常”,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修身内容越来越具体化,也离儒家的初衷本意越来越远,成为了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
(三)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在中华文化之中,在人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层次上,还有一股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即是《易经》中的两个命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既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又要有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要张弛有度、刚柔并济。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曾对此借题发挥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
二、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个人价值理念的冲突
历经百年屈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