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ingPotential-中国医科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RestingPotential-中国医科大学.ppt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可兴奋细胞或组织 组织:受刺激后能产生反应(即AP)的细 胞或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的 细胞或组织属于此类。 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或组织 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衡量兴奋性指标: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阈刺激) Excitability∝ ———————— 阈上刺激 supraliminal stimulus 阈下刺激 subthreshold stimulus 2.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A.生物电活动的基础:钠泵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不均衡分布:胞外[Na+]胞内[Na+],胞内[K+]胞外[K+] B.离子扩散与离子平衡电位: ① 扩散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 ② 膜通透性:安静状态下,膜主要对K+通透 ③ 扩散平衡:电位差=浓度差,驱动力=0 ④ 根据Nernst公式可计算出离子平衡电位 Nernst公式(环境温度为27℃时) EK=59.5 log —————(mV) B.Na+受到很强的内向推动力 ① 在细胞外,Na+的浓度比细胞内约高7~12 倍,Na+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 ② 在刺激达约-50mV~7OmV时,Na+通道开始 开放,由此形成Na+内流的正反馈。 通道特异性阻断剂: Na+通道:河豚毒(TTX) K+通道:四乙基铵(TEA)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 达到Na+平衡电位 Na+通道 去极化 ↓ 激活 ↓ 失活 ↓ 恢复 小结—AP的形成的离子基础: ① 升支:Na+内流; ② 降支:K+外流; ③ 静息水平: Na+- K+ 泵活动,离子恢复静息 时的分布状态; ④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 复极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外流; ⑤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AP的特点: ①“全或无” all or none:幅度不随 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② 可传播性:不减衰传导(幅度波形不变) ③ 有不应期:因而锋电位之间不发生 融合或叠加 (三)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 1.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 ① 阈下刺激→电紧张电位→刺激稍加强→少量Na+通道开放, 少量Na+内流→局部反应。 因此,局部反应是阈下刺激在受刺激的膜的局部引起的一个较小的去极化反应。又称局部兴奋或局部电位 ②刺激强度增加→较多Na+通道开放,较多Na+内流→达某一个临界膜电位(阈电位)时→膜发生更强的去极化→从而使更多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直至接近ENa →AP 局部反应的特征: ① 非“全或无”: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的 增大而增大 ② 在局部形成电紧张性扩布 ③ 可以总和: 空间总和 时间总和 谢 谢 1.无髓鞘神经纤维AP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 传导速度:轴突直径、电阻、钠通道密度 2.有髓鞘神经纤维AP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发生在郎飞结间的跳跃式传导 1.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胞浆内有:线粒体和囊泡 小而透明囊泡:ACh或氨基酸类; 小而致密囊泡:儿茶酚胺类 大而致密囊泡:神经肽类 ⑵ 突触间隙: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 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 ⑶ 突触后膜: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 2.突触的分类 ⑴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分为: ① 轴突-树突式突触 ② 轴突-胞体式突触 ③ 轴突-轴突式突触 ④ 树突-树突式突触 (2)根据突触的传递功能分为: ① 兴奋性突触 ② 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电位 1.突触传递过程 (1)突触前过程: ①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 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②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 流入前膜; ③ 囊泡通过出胞作用量子式释放递质入间隙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膜对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