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藏臻陶醉中国系列--发现石湾艺术陶塑之美.docVIP

广府藏臻陶醉中国系列--发现石湾艺术陶塑之美.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府藏臻陶醉中国系列--发现石湾艺术陶塑之美.doc

【广府藏珍】系列 陶醉中国---发现石湾艺术陶塑之美 作者:杨晓斌 石湾艺术陶塑的发展历程 “石湾瓦,甲天下”,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千年窑火不断。其制陶史始于新石器晚期,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自清代中叶后,“石湾瓦脊公仔”畅销国内外。至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不少庙宇依然还保留有石湾的“琉璃花饰瓦”或“瓦脊公仔”;在中国广东省内,则可在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悦城龙母庙等地看到保存完好的“石湾瓦脊公仔”。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石湾陶塑技艺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丰富,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 佛山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各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自明、清以来以生产陶胎钧、官等色釉器闻名于世,特别是广钧。 不同于景德镇的官窑,作为民窑,石湾一直面向广大民众。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造型为代表,以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为题材的石湾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千年窑火的龙窑 陶瓷是泥、釉、火的结合。火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一道工序。只有在窑炉里经过高温的洗礼之后,陶土才能完成从泥到陶或瓷的蜕变,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石湾从宋代开始便以龙窑烧制陶器。龙窑一般依山坡而建,取其倾斜顺应火势,宛似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因称“龙窑”。 华夏名窑——南风古灶,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一条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的古龙窑。五百年来一直窑火不绝,生产未断。2010年7月国务院公布南风古灶及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被载入世界基尼斯记录,被称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 南风灶的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榕树成荫,每至夏日,凉风习习,故名为“南风灶”。现窑体总长37.8米,窑墙外宽6米,窑内宽平均2.3米。窑面有火眼34排(每排5个),行活称一排为一下火,共34下火。火眼作为烧窑时投放木柴之用。窑侧有灶口4个,用于产品出入。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其中,在第七卷“陶埏篇”中,就记载了无论砖、瓦、瓶、罐、瓮等陶瓷器物,皆用薪柴为燃料。由此可知,“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历史悠久。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种类、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会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于烧制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层薄釉。柴烧烧窑难度相当高,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传统石湾烧制陶器都是用匣钵罩住烧,其釉色表现虽不如瓷器均匀,但柴烧过程中出现的釉面效果变化却有其独特的美感,不可完全由人力控制的釉色窑变,总是有出人意外的作品出现。 石湾陶塑的代表人及特点 素有美术陶瓷生产传统的石湾,其生产的美术陶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美学价值上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 古代石湾陶塑的代表性人物如黄古珍,字鉴清,号樵谷山人,石湾七星岗黄家庄人,卒于清末。工书画。擅塑各类人物型像,曾为多个店号制作人物花脊。他的作品,大多为花瓶,挂壁,笔筒及画筒等器皿类,多是低温烧成,常绘上有山水,诗文或金石文字等。他精于塑造器皿,也长于塑造人物、鸟兽。传世的作品大多是花卉、挂壁、笔简,造型独特,雅致美观。 近代石湾陶塑的代表性人物有:陈渭岩、温颂龄、潘玉书、区乾等。潘玉书:原名麟,字玉书,南海县九江乡河清村人,民初期间石湾案头艺术陶塑奠基人之一。潘玉书所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