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doc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人文08级1班 彭旭(2008403050)
摘要: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是两部震撼人心的家庭悲剧,它们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指出这两部悲剧作品在很多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这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思想上有所差别,因此在这两部相似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个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雷雨》 比较研究
《雷雨》的诞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曹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受到了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主题的勾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来说,都有与其相似之处。不过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有所区别,因此两者又显现出在文化上的某种差异性。下面,我们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具体如下:
一.从社会现实上来看: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这两个作品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从而使他们的故事情节有了不同的现实基础。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在中期创作出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主要描述的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农场的故事。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仍然是一派混乱不堪的局面。①这种局面加重了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已经丧失其功用,无法对人们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与约束。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现状,适应19世纪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西方开始出现了新的宗教—清教。它倡导将人的财富与信仰相互结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适用的。因此,作家奥尼尔便将这种清教所传达出的精神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把它充分的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他选择清教势力占主要地位的新英格兰地区作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并对当地的清教徒进行了深入的人格分析,通过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这样一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最终使得故事以家庭的毁灭收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 《榆树下的欲望》这个戏剧剧本充分地揭示了在那样一个金钱与权利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亲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亲情可言,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互相伤害,不顾及任何。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在文章中希望通过宗教救赎来的方式来改变,而并未对社会有过多的批判。
而《雷雨》在创作的时候,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与传统的封建文化相互矛盾的时期,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失败后,新思潮的传播使得社会局面动荡不安。曹禺在创作《雷雨》的时候,通过对中国典型的封建家庭周家的描述,表现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在人物的关系塑造上,《榆树下的欲望》中主要是通过凯勃特与爱碧和伊本的关系来表现。而在《雷雨》中,则是以周朴园为核心展开的。周朴园与周萍,与蘩漪,与鲁大海的关系,包括周萍与蘩漪,与四凤的关系都是通过周朴园而形成的。《雷雨》在社会意义上面充分的涉及到传统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不同阶级的特点等,社会性更为广阔 = 2 \* GB3 ②。
二.从家庭的伦理意识来看: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同属家庭悲剧,但其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家庭伦理意识并不一样。
《榆树下的欲望》发生在19世纪普通的农民家庭。主人翁凯勃特在年轻的时候到了新英格兰,成为了当地富裕的农场主人。后来当他年老的时候,对于财富仍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宁愿毁灭也不愿意把他们留给后人。凯勃特是一位典型的清教徒,他恪守清教原则,坚信所有的财富永远都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对于妻子的死和儿子的出走他没有一点良心上的不安与谴责。这种占有欲不仅决定着他的个人命运,也是他整个家庭中的伦理原则。凯勃特认为,要维系好一个家庭,那么家庭里的任何人都应该主动放弃财产,这样才能使得家庭和睦。他的这种原则造成了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怨恨,亲情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自私与占有欲使得所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亲情与温暖。
与 《榆树下的欲望》不同,《雷雨》中的主人翁周朴园的家庭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与原则。在封建社会,人们并没有把物质看的很重,反而是注重封建道德的规范。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留过学,接受过资产阶级意识的熏陶,然而在思想觉悟上,他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仍然是充当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拥护者。他其实很想通过自己来建立圆满的家庭关系,使得儿子与妻子绝对服从他的管理。他维系家庭的伦理原则与凯勃特截然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各个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
三.从悲剧冲突的表现内容来看: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在悲剧冲突的表现内容上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