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年).pdf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年).pdf

突发性耳聋诊断治疗指南 (2015) 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 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 (简称突聋)。 1997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 员会组织制定了《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2006 年中华医 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 员会修订并刊出了《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既往国内虽然有很 多突发性聋临床研究,但多为回顾性分析,指南的制订缺乏强有力的 循证医学数据支持。2007 年启动的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提 供了大量随机、对照的研究数据,我们在此基础上参考德国和美国新 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 2006 版突发性聋诊疗 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注:目前约 90%的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因此治疗上缺乏针对性。 由于缺少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文献报告的各种突聋治 疗方法及疗效常有很大争议。截至 2014 年,国际上只有 16 项设有未 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组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较高质量的前瞻性 随机研究只有 30 余项,其中部分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单一或联合 治疗方案进行对照;还有 3 项前瞻性对照研究,但未采用随机方案; 而其他研究,包括自愈率研究都未设立对照组或仅为回顾性分析,属 于低质量证据。即使是上述少数几个前瞻性对照研究也未得出统一结 论。基于上述原因,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全国突发性聋多中心前瞻 性随机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 1024 例,根据不同的听力曲线进行分 型,并比较了不同分型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获得了大量有意义 的数据和结果。尽管美国和德国的突发性聋诊疗指南都很强调循证医 学证据,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主要原因与各国不同 的医疗模式、保险机制以及临床经验等有关。我们应从中借鉴好的经 验,但不盲从,根据我国多中心研究结果,结合实际国情,重新修订 2006 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规范国内突聋的诊治。 定义 72h 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 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 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型 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 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含极重度聋)。 1. 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 处听力损失≥20dBHL。 2. 高频下降型: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 8000Hz 处听力损失≥20dBHL。 3.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 1000、2 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4. 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 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1dBHL。 注: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 (听力曲线 1000Hz 处有切迹)我国罕见, 可能为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 Coni 器缺氧损伤所致,多与遗传 因素相关,目前暂不单独分型(可纳入低频下降型)。 流行病学 我国突聋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 数据。美国突聋发病率为 5-20 人/10 万,每年新发约 4000-25000 例。 日本突聋发病率为3.9 人/10 万(1972年)、14.2人/10 万(1987年)、 19.4 人/10 万(1993年)、27.5 人/10 万(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4 年德国突聋指南报告中发病率为 20 人/10 万,2011 年新指南中 增加到每年 160-400 人/10 万。 德国突聋患者高发年龄为 50 岁,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儿童罕见。 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 41 岁,男女比例无明 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双侧突聋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患者的 1.7%-4.9%,我国多中心研究中双侧发病比例为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 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