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海蚀洞海蚀柱.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形成海蚀洞海蚀柱

第十一章 海岸變遷 11-1 波浪與海岸地形 11-2 臺灣的海岸 海岸區域剖面圖 海陸交界地帶稱為海岸。 外營力:波浪、海流與潮汐 海岸地形:受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海水對海岸地形的作用 海蝕作用→水力撞擊、空氣壓縮、磨蝕以及溶蝕作用等 波浪、潮汐、海流同時或個別對海岸附近的陸地邊緣進行侵蝕。 搬運作用→向陸地、向海裏與沿岸搬運三種類型。波浪進行的方向與海岸斜交,就會產生沿岸流 ?沿岸流是沙岸沉積物主要的搬運營力。 三. 海積作用 ①海底堆積:底流流速大,可攜帶的沉積物較粗 ②海濱堆積:以碎波帶至濱線間的沉積物粒度最粗; 往陸地或向海逐漸變細。 基隆和平島豆腐岩 馬祖東莒島節理海崖 東海岸侵蝕海岸 侵蝕海岸(多為岩岸) 堆積海岸(多為砂岸) 海岸變遷的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地殼變動、氣候變遷、海水面變化、波浪及潮流、颱風,以及河川出砂量等。影響過程較緩慢。 人為因素:近海開發(如填海造陸)、海岸結構物的興建、地下水超抽及河床砂石開採等。影響較為急速。 溫室效應:也會引起海平面上升,造成原來的海岸後退,兼具自然與人為兩種因素。 臺灣海岸變遷現況 臺灣本島海岸線總長約1134公里,加上各離島的海岸線長約1566公里,擁有廣大面積的海岸土地,沿海地區蘊含豐富的生物與景觀資源。 依自然條件而言,臺灣東部是海岸後退非常明顯的一個地區,而臺灣西部則屬於離水堆積海岸。 臺灣在過去30年間,因經濟利益而大量開發海岸地區,造成沿海地區的地貌產生巨大改變,也帶來環境的衝擊。 臺灣天然海岸在過去十年逐年減少,此情形在西部海岸尤其特別嚴重。 臺灣西南部海岸線變化圖 短短不到一百年,海岸線向海前進,增生不少土地。 臺灣天然海岸消失的原因 工業區及港灣的開發。 為防止海浪侵襲而建置海堤等人工海岸結構物 沿岸養殖業大量抽取地下水。 地層下陷 海水倒灌 農地鹹化 河口出砂量減少。 水庫、攔砂壩設置 開採砂石 八里海岸後退現象 淡水河口左岸後退,可由房舍破壞情況看出端倪。 養殖漁業抽取地下水 海邊養殖漁業抽取地下水是造成海岸變遷的主因之一。 攔砂壩 攔砂壩能阻擋砂石,但河流輸送砂石的功用降低。 河床開採砂石 使得下游河水可以搬運的砂石減少。 * 和平島的地形?經年受到東北季風的吹襲和浪蝕、雨淋,成為一處景緻天成的奇石怪岩景觀,有海蝕平台、海蝕崖、萬人堆、蕈狀石、豆腐岩、海蝕溝、蜂窩岩等,是極珍貴的地形、地質景觀,植物以海濱植物為主,在背風面夾雜有適合在東北季風環境的喬木及先鋒樹種,雖然植物種類及數量不多,但各種在惡劣環境中努力生存的植物,卻是本區植物的最大特色。 海拱:海蝕洞貫穿海岬後 形成海拱(台東綠島) 海蝕洞(台東綠島) 海蝕崖下方,海水常沿著 脆弱深入侵蝕,形成海蝕洞 海蝕柱(台東綠島)海拱上方受侵蝕後崩落,外側岩体脫離海蝕崖形成海蝕柱 海蝕凹壁:(台北萊萊) 海蝕崖:波浪挖蝕著海岸邊的坡腳,史波上的岩石崩落,留下海蝕崖 台北鼻頭角 海蝕平台:海蝕崖不斷新退,岩岸逐漸形成了與海平面幾乎同高的平坦岩台 台北萊萊 沙洲:波浪和海流為營力,搬運沉積物在外海地區堆積,造成堤狀砂礫沉積地形 高雄茄定二仁溪出海口 潟湖 台南七股 沙灘:粒徑介於2~1/16㎜的鬆散沙礫組成 屏東墾丁 沙嘴:當沙洲的一側與岸邊相連,另一端延伸向海洋,變形成沙嘴 宜蘭龜山島龜尾 1904年的海岸線 1990年的海岸線 現為陸地的古沙洲 0  5km *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