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docVIP

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

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 1969年11月18日晚,河南省息县东岳公社轧花厂仓库里,搭满大大小小的通铺,集中住着100多人。在这些人中,有文化名人钱钟书及夫人杨绛、俞平伯、沈从文、胡绳、何其芳、吕叔湘,有经济学家孙冶方、骆耕漠、顾准、吴敬琏、林里夫等等——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中央机关单位在息县“五七干校”的历史一幕。   据息县县志记载:1969年前后,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全国总工会等中央机关单位先后在息县举办“五七干校”。到1970年,有几千名北京人来息县,住在各个“五七干校”驻地。他们在参加政治运动和田间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留下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手稿和作品,这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的理论文章,著名作家的诗歌、散文、日记等等。今天品评这些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文化浩劫之中,这些学人的睿智和个性。   俞平伯在息县创作的诗   俞平伯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兼诗人,他一生潜心写作,辛勤笔耕,以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建树,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为数不多的硕儒,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红楼梦》,他有着很深的研究。   俞平伯一生作诗数量极多,他把“人生譬之为波浪,诗便是船儿”。1969年,他随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来到息县,这一段生活,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特别也最难忘的经历。朴素宁静的乡间生活与喧嚣压抑的政治气候形成巨大反差,使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这期间,诗人进入晚年创作的高峰期,农舍茅屋、河塘竹林、杂乱的集市、泥泞的道路均成为素材。乡亲们常看见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破旧发黄的小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七言或五言诗词,从这些草稿的流畅程度来看,几乎每首诗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改动。在息县一年多的生活里,诗人共创作了近百首诗词,具有代表性的是《息县杂咏》、《纪东岳事》、《至日》等等,其中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还在香港单独出版。这些诗词,真实地记录了息县农村的田园风光和民情民风,至今读来仍清新爽朗。诗人在《纪东岳事》里写道:   樱子黄先赤,红桃更绿桃。   塘春多扁嘴,延颈白鹅高。   东岳庙恢扩,闻当街北头。   他年遭劫火,空有集名留。   明日当逢集,回塘撒网赊。   北头卖蔬果,南首有鱼虾。   诗人住处,房前屋后有很多楝树,当紫色的楝花盛开时,随风飘来阵阵清香。这位久住苏杭和京城的老人,从未见过楝花,他在一封家信中满怀喜悦地写道:“顷看见一树,地面落花紫色,此花在诗词中每见之。所谓‘二十四番花信风’,其第二十四番,即楝花风。开到此花,春信全了,故诗人每每用之。我却从未见过,因口占二诗。”   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楝花风。   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英繁小叶浓。   此树婆娑近浅塘,花开飘落似丁香。   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诗人夫妇俩在息县东岳住了一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农民问字》一首:   昔年漫学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   惭愧邻娃来问字,可留些子益贫农。   在农村过端午节是非常热闹的,特别是邻居的热情关照,常给他们带来许多喜悦和快乐。1970年端午节,诗人夫妇俩在邻居家度过,随后,诗人在《端午节》中写道:   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   知是天中近,邻居为我留。   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   分尝初刈麦,惭荷对农民。 由于诗人夫妻年纪大,又受人尊敬,劳动时一般被安排些较轻的活干,《绩麻》是其劳动内容之一:   脱离劳动逾三世,来到农村学绩麻。   鹅鸭池塘看新绿,依稀风景似归家。   农村的生活也常给老人带来一些困难。一个下雨天外出开会,俞平伯步行返回至半路时,道路泥泞,立在其中无法自拔。幸有农人路过搀扶,昏黑时才回到住所。这次经历发生在“冬至”那天,所以诗人写了首《至日》:   至日易曛黑,灯青望眼赊。   泥途云半舍,苞信一何遐。   已湿棉衣重,空将油伞遮。   风斜兼雨细,得伴始还家。   1971年元旦,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俞平伯等十多位老知识分子提前从干校“毕业”。在离开东岳时,老乡们都来相送,真情难舍,诗人用息县方言赋诗一首《与农民话别》:   落户安家事可怀,自憎暮景况非材。   农民送别殷勤意,惜我他年不管来。   俞平伯一生当中,有20年住在苏杭,有50年住在北京,但是,在息县的这段生活经历给老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却不亚于北京和苏杭。回到北京以后,老人与息县东岳的房东之女顾兰芳有书信相通,常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他在《辛亥杂诗》里写道:   茅檐土壁青灯忆,新岁新居住永安。   日日风寒已是春,农娃书信慰离人。   却言昨梦还相见,回首天涯感比邻。   雨中行路一趑趄,昏暮思归味所趋。   自是人情乡里好,殷勤护我到茅庐。   ……   俞平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