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星配音能否拯译制片
广告配音 / f6hb4
明星配音能否拯救译制片
80后张津的童年,是在一群说着中国话的外国人中度过的――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中热映的译制动画片《龙子太郎》、《天鹅湖》、《国王与小鸟》,译制电影《运虎记》、《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莫斯科保卫战》,是他童年最洋气的记忆。上大学后,保持着童年爱好的张津还特地收集了一系列经典译制片。然而,现在去电影院看最新的进口大片,他却“当然会选择原版”。
最近上映的美国电影《环太平洋》中,男主角一句“天马流星拳”,再次让电影译制在观众的“口水战”中从幕后走到台前。译制片曾经是国人看世界为数不多的“窗口”之一,现在每年34部的进口分账大片,则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诞生于60多年前的译制片老了,观众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说着中国话的外国人还能打动年轻观众的心吗?
翻译与配音,译制片的左膀右臂
译制片,是将原版影片翻译配音后的版本。年轻的电影翻译贾秀琰,去年因为《黑衣人3》中“地沟油、瘦肉精”、“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译法惹过争议,今年翻译《环太平洋》后,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事后,虽然她对照剧本一一澄清了事实,但依然感到无奈:“严格地说,我做的是引进片的中文台本的翻译和字幕翻译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影院上映的外国电影,一般有原音字幕版和译制配音版两种。贾秀琰介绍,配音版的翻译,不仅要符合语意,还要对上说话的口型,所以在断句、语序、译法上,会结合情境有所调整。严格来说,字幕版和配音版应该有两套不同的翻译。但是片方为了省钱,往往就把配音版的翻译充作字幕版了事,也不给译者署名,更没有额外的酬劳。
和翻译一样遭遇争议的,还有被称为“翻译腔”的电影配音。张津觉得,译制片是一种再造的艺术,有时候配音更胜原声,“配音演员深刻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用一种惊人的力量表现出来”。邱岳峰在《简爱》中配的罗切斯特、童自荣配音的佐罗、毕克“代言”的《追捕》中的高仓健,都堪称配音史上的经典。
微博上最近也有一场关于“翻译腔是好是坏”的讨论。有网友戏谑地用“翻译腔”总结道:“天哪,我的老伙计,你想知道什么是翻译腔,真是见鬼,其实我也并不太了解。看在上帝的份儿上,我们为什么不坐下来喝杯咖啡呢?哦,我是说,可以顺便等等那些真正了解这件事的人来告诉我们答案。”据说,很多人看到这段话,都会不自觉地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足见其对一代人的影响之深。
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影视剧译制专业,同济大学开设了配音专业,其他再无科班。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剧译制专业2011级本科生邹菲菲介绍,学生一届20人,大一、大二学习英语和传播学基础,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课;毕业生考研、出国、做媒体工作、考公务员,唯独做本职工作的很少。“这个专业没有研究生,四年后就say goodbye(说再见)。译制厂不会养我们,干这个只能做兼职接活。”邹菲菲说,“老师中只有麻老师是专职的,他是这行的‘骨灰级’人物。”
邹菲菲口中的麻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麻争旗。他在10年前创办了这个专业,认为一名合格的影视剧翻译,必须拥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修养,本科四年的学习远远不够。
麻争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如果能听懂原版,自然是原版的好。看着美国电影、听着英语,他们的口型、表情是自然的,很‘真’。经过配音加工,就有了痕迹。我国的做法是将其完全本土化,让外国人嘴里讲中国话,这符合当时文化水平低、娱乐活动少的国情。随着社会进步,大家的选择多了,译制片就成了橱窗里的小小摆设。”
虽然学了影视剧译制,邹菲菲也更喜欢看原版。“译制片隔绝了我的想象力,翻译其实是译者的理解。如果只看过译制片,会觉得外国电影应该是这样的,但一旦看了原版,就回不去了。”这大概也是现在年轻人的普遍选择。
那个“听电影”的黄金时代
时光倒退30年,那是译制片的黄金时代,火爆到有专门的电影录音售卖。麻争旗回忆:“《流浪者》、《追捕》都是先听磁带,后看的电影。”
早在194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就完成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的译制,片中“他抹不开啊”、“你不害臊吗”等充满东北味儿的翻译配音,让观众第一次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说出了亲切的中国话。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电影淡出银幕,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电影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当然,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以译制配音的形式出现。
进口分账大片的历史从1994年开始,也是在这一年,王进喜接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工作。《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著名电影都是八一厂出品。像八一厂这样的译制方,全国共有4家,其他3家分别是长春电影译制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北京电影译制厂。每年的分账大片,由中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