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客家文化建设现状和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农村客家文化建设现状和思考

当前农村客家文化建设现状和思考   【摘要】随着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丰富多样的客家民俗文化正快速萎缩,直接导致了客家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逐步消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抓住机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直面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积极保护客家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充分挖掘客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引导民众参与民俗活动,在传承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中展现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农村;客家文化;民俗;时代精神;弘扬   客家民间习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在客家传统社会中,是客家乡村中最充满泥土气息、最具文化亲和力的草根文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曾经像春花般姹紫嫣红开遍客家田野的客家民间习俗,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一些在客家社会传承了数百年、蕴藏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的民俗活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然作用下的客家社会变迁还在延续,新一轮的由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乡土文化与都市文明的抉择下。客家民俗文化将何去何从?   一、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   清朝武平举人林梁峰先生《一年使用杂文字》(上杭马林兰藏版),俗称《元初一》,成书于康熙年间,流行于闽西客家祖地,赣南、粤东等客家聚居地也深受影响。该文共4755字,内容十分丰富,按时间顺序从正月初一说到大年三十。几乎说遍了客家社会民情风俗,是研究闽西客家话和探寻客家民俗的珍贵资料。但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客家风俗已经发生了巨变。   (一)受现代经济生活影响,客家传统年节习俗发生质变   《元初一》中描述的客家过年习俗是年初一,早开门,头顶大礼拜新年,点蜡烛,装香灯,祖公堂上神坛社庙先祭拜,初三开始拜亲戚;鸡鸭肉圆豆腐糕饼,堆盘满桌,客家美食任你尝;花灯龙灯马灯船灯扇灯,锣鼓笙箫弹琴吹笛,上乡游到下乡转。在现代经济生活影响下。如今客家乡村的年俗早已经和城市接轨了,移风易俗,简单,冷清。从除夕看春晚开始,无论大人小孩,都围着电视取乐,电视节目取代了丰富的集体性的民俗活动,客家昔日的热闹场面和喜庆气氛不见了。客家传统村落唯独最能体现邻里宗族平时互帮互助精神的红白喜事也向城里看齐,宴请亲朋好友到乡镇酒家操办,或请流动酒家进村代办,虽然简单省事,但过去一家有事大家帮忙的和谐、喜气和热闹氛围消失了,人情、亲情渐渐淡漠。   (二)技艺性强的民间娱乐活动难以为继   一些技艺性强的民俗,如客家戏剧、客家武术、客家绝技等。虽然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幸运地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因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不力,现状令人担忧。以梅州客家木偶戏(旧称傀儡戏)为例,已濒临失传。   明朝初年,闽西木偶戏已传入粤东。据《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所载,梅县的木偶戏是由福建上杭传入的。旧时梅县提线木偶戏班有不少,至建国前夕还有6个。即梅城谢发父亲谢瑞庭为班主的乐尧天,黄宝师为班主的奏吉祥、南口车陂刘伟荣的荣华堂、南口圩陈立郎的富天彩、隆文李达安的合一声、松口童士洪的乐升平。1910年,梅县奏吉祥木偶戏班曾由华侨黄双先生绰号黄百万聘请到南海群岛的泰国、新加坡、大北等地演出,深受华侨的好评。   在受流行音乐、电视影碟影响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木偶剧团的命运遭到严重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时代发展,人们对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最主要的是它受到电视、影碟等竞争,提线木偶艺术存在表演程式是老套套、老传统、舞台设计陈旧等缺陷,以至老人不想看、年轻人不喜欢、演出不景气。从而造成了剧团经济困难。   在现实面前,木偶戏这样古老的艺术剧种,面临着兴衰存亡的挑战。在市场经济大气候的影响下,大埔的专业木偶剧团在1993年解散。五华县木偶在改革浪潮的逆风中生存下来,还在惨淡地经营着,还在继续创作排练适应时代潮流的节目并在城乡各地演出。当今能坚持上演的提线木偶剧团,在祖国大陆也就只有6家了,它是陕西省合阳、浙江省平阳,福建省泉州、上杭,梅州市梅县、五华6家提线木偶剧团。   造成目前境况,一是传承人青黄不接。现在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出工资太低,年轻人不想学这门手艺了。当地民间与政府搞了个木偶戏少儿班,也流于形式,是闹着玩的,很难寄希望于他们来传承。二是政府无资金资助演出,演出场次有限,多数剧目已经一二十年没上演了。三是演出剧目陈旧,缺乏专业创作人员,观众越来越少。   二、弘扬客家文化的主要途径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了解客家先民艰苦的创业的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有助于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客家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弘扬客家文化精神。   (一)建立客家学研究中心以及工作平台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