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调适一个乡土聚落更新的建筑学方法-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PDF

村庄调适一个乡土聚落更新的建筑学方法-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村庄调适一个乡土聚落更新的建筑学方法-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6卷 第6期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16 No.6  2017年 12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Dec. 2017 文章编号:16714229(2017)06000908 村庄调适:一个乡土聚落更新的建筑学方法 1 2 蔡 凌 ,FERRETTOP (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香港 999077) 摘 要:法国社会学家MICHELDC认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模式是产生集体文化意识的关键,受其开创性 工作“日常生活的实践”的启发,文章研究将村落复兴想法应用于中国侗族乡土聚落的一次设计实践过程.研究 的方法论是在一种可选择的途径———“适应性再利用”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一种建筑学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调 查被选取案例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环境挑战,提出一种新的共有的、可协作的体系.该体系试图包含多种功 能以呼应与社会相关的各种需求,目的在于吸收和转换现存的丰富的乡土聚落遗产,去重新构想和加强共同的 生活和生产体验,给未来的乡土社会提供更好的乡村生活. 关键词:乡土聚落遗产更新;侗族聚落;社会结构;建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落旧有的传统形态和结构逐步解体,而重构的形 1 失落的村庄 态面临许多诸如土地浪费、特色丧失、环境破坏、 建设混乱等问题. 要讨论中国的乡土聚落,不能逃避的现实就 (3)家庭构成与生活方式改变促使传统建筑 是中国空前的城市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 在空间使用、建造技术与材料等方面发生变化,导 发展速度的迅猛提高以及城镇化速度加快,传统 致传统聚落原有景观属性的丧失,威胁到乡土聚 聚落中的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经济生活水平 落遗产的存续. 大幅提高,乡土聚落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机 从以上种种现象可见,乡土聚落面临濒危、衰 制、文化脉络和建筑技术等诸多层面受到极大冲 减、变异、消失的情况. 击,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 在本文的语境中,侗族社会,和其他许多中国 (1)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聚落迁移,产生传统 乡土聚落一样,正受到由城镇化进程的“村落空心 聚落的衰退甚至荒废.至2011年底,中国的城镇 化”的深刻影响.这个空前的乡村人口向正在扩张 化率已超过50%,并以1%~2%的年增幅继续快 的城市区域迁移的现象,已经导致了许多村落仅 速城镇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 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近乎空废的结果. 城镇化率为5373%[1];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为 5735%,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比上年末减 2 侗族乡土聚落 [2] [3] 少1373万人 .MESSMER等 纪实性地描述了 超过7年之久的中国农村的状况和现代化政策对 人口约300万的侗族聚居在中国南部湘黔桂 于农村环境带来的后果,并提出“在未来10年内, 毗连地带的山区.他们的聚落在本质上与土地和 据估计中国将有2亿8千万农村人口,被城市的 地形地貌相联系,在大自然和人工建造物之间建 工作和各种机会吸引,成为城市居民.” 立了一种和谐关系(图 1).侗族乡土聚落在以下 (2)某些聚落逐步向中心城镇转变,发生产业 几个方面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