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跟特点
PAGE
PAGE 1
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蔡 海 军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数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2)
摘 要: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经百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文章论述了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并特别简概了《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新《科学》教材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无论是作为科学课改的实施者还是研究者,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纵观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在名称上,它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从发展时间和发展特点上,我认为可以把它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下面分别谈谈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
一、第一个时期(1903~1948年)
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文明表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是很发达的。但是,在1903年前没有单独开设的科学课程。
在1903年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途径有二条:一是“学校”形态的科学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所享受,其特点是以识字、读书、背书为主,多是语文、自然、社会综合性的教材[如先秦的有《诗经》、《尔雅》,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汉代以来的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
的《太甲篇》,蔡邕的《劝学》、《女史幼学》,陆机的《吴章》。再有李瀚(唐代)
的《蒙求》,周兴嗣(六朝)的《千字文》,王应麟(宋代)的《三字经》、《小学绀
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XJK01AJ012).
作者简介:蔡海军(1968-),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数理系讲师,教育学硕士。
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
等],自然知识主要靠教师讲解,即使课文是联系实际的,而教学却往往只是讲讲听听,脱离实际。此种教风,代代相传以迄于今,很难根除。另一条延绵不绝的“科学教育”路线,就是如远古时代那样在“大自然”的“课堂”里以“大自然”本身为“教材”,通过跟随大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来学习的路线。这条路线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正如管子说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农之子成天跟着大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我国古代的许多精湛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家传师承地传下来而发展的。历代的出土文物,我国远古的蚕桑、打井、彩陶、冶炼、建筑……等发明及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足可为证。可惜劳动人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一般不识字,他们的创造发明很少有文献保存下来,也因此有不少技艺失传了。
在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是1903年。当时称为格致课[1898年7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奏《请开学校折》,建议仿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办学校。1903年全国各官立小学堂,规定开设格致课,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科学课。课本叫《格致》,用四言韵语写出,为教十岁内外童子之用。内容译自日本,主要有: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寻常物理、化学现象;生理卫生等。当时高小开设8科,格致课排于第7位]。
民国以后,课程名称先改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管行课程标准》中规定:高等小学开设12科,将格致改为博物,位居第6,初小不设此科],后改为理科[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又规定:高等小学砍掉博物、理化,改设理科],再改为自然、常识[1922年(民国11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自然”之名自此始。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之名自此始,它是“社会”和“自然”的合称]。教材仍是译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英美引进的。1929年(民国18年)颁布第一个课程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一部分卫生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后经四次修订,一直用到解放前夕。后几次的修订基本上只是改变从日本引进现成内容,而根据英美教育学说自编教材。
解放前各解放区先后也有自编自然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国民党区的教材,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以改造,结合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反映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