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和传统社会道德关系试论.docVIP

道教戒律和传统社会道德关系试论.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教戒律和传统社会道德关系试论

道教戒律和传统社会道德关系试论   道教戒律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协调功能。探讨道教戒律的这种社会道德意义,可以促进对道教本身和对传统社会的认识。      一、道教戒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吸收      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道德重宗法等级,讲究血缘亲情关系,也重地缘伦理关系,它适合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因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始终都居于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它不仅影响社会伦理,亦且影响传统政治和法律,使得传统政治与法律呈现出伦理化的特征,形成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家国一体、君父同格的特征,而三纲五常则成为社会的主要伦理价值观念。   道教戒律在伦理价值观上渊源于我国传统,而且随着道教的发展,世俗伦理观念越来越多地涉入到戒律之中。作为道教最早经典之一的东汉《太平经》中就有《不孝不可久生诫》,强调孝亲与长生的联系。约出于南北朝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欲奉道,不可不勤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教仁义,不可不行惠施”,约出于唐初的《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之第一戒即为“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①,而宋元时期的净明道则完全以忠孝为宗旨立派,倡“忠孝神仙”,奉持《太微仙君功过格》等。其它道教戒律所体现的伦理价值取向也同传统伦理大体一致,如《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要求:“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人弟言,则恭于礼” ②。而《正一五戒品》中则将儒家伦理核心的“五常”,即“一曰行仁,二曰行义,三曰行礼,四曰行智,五曰行信” ③直接纳入戒律中。可见自早期始,道教戒律便援用儒家仁、忠、孝、悌、爱、惠、恭、和等伦理道德范畴来作为道德修真的信条,并用之作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④。其它戒条如“不得慢老欺人”、“不得评论师长”,“不得面誉人,屏处论人恶”、“不得轻疏他人之尊长”,“损己救穷”、“为人兴利除害”、“不得嗜酒”、“不得口是心非” ⑤,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社会所遵奉的道德观念。   随着戒律意识的强化和普化,后期道教中出现了大量的劝善书和功过格,其中更是进一步吸收贯彻了传统伦理规范,将其纳入功德修行的体系内。例如,《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中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玉历至宝钞》称“一曰孝,二曰敬,三曰忠,四曰义,五曰守,六曰忍,七曰端,八曰方,九曰仁,十曰厚,十一曰不骄不诈,十二曰不贪不嗔,十三曰不欺不罔……” ⑥。      二、道教戒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      早期道教以肉体久存、长生人间为信仰追求,这决定了它并非是完全超越的,也决定了它与世俗伦理的必然牵连,因而道教自早期即开始吸收世俗道德。到了中后期,道教以内在精神的绝对超越为目标,于是强调内丹修炼、严格出家修行的全真道出现。但事实上道教却并未因此而相应地走向对世俗伦理的超越,相反地,因为修道者虽以出世为理想,而在实际上却又必然地生存于现实社会中,所以道教又不得不重视对世俗政权的态度,协调与其它社会群体的关系。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伦理的进一步趋同来达至与世俗社会的一致,结果则是造成对世俗伦理的强化。   一方面,道教通过完善戒律来进一步完善其伦理。通过戒律的完善,道教深入吸纳传统道德,完成伦理的趋同。另一方面,道教不断突出道德修真在达至信仰过程中的地位,道德修真与道德决定论成为后期道教的鲜明特征,如净明忠孝道即是一例。这些都使得伦理道德在道教内部愈益重要。   另外,道教称,其戒律来自于最高天神的降授。《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传自太上老君,老君因见“诸男女祭酒,托老君尊位,贪财好色,擅色自用,更相是非”,于是向于吉降授“王甲禁戒重律”,而《老君戒经》则是太上老君授予尹喜:“是五戒者,持身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得经得法,永成道真” ⑦。托太上老君降授的戒律还有《老君音诵戒经》、《太清阴戒》、《女青律戒》、《道德尊经想尔戒》等。   南朝陆修静所造《受持八戒斋文》则称是请授于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 ⑧《玉清经?本起品》称元始天尊以《说十戒》告授弃贤世界国王德正直:“秘要之阶,不过慈善。慈善之法,不违科戒……今且受第二中戒十种科禁入道初门。诸人闻说,欢喜?\蹈,悉皆俯伏,而奉戒言。” ⑨传自元始天尊的戒律还有《九真妙戒》、《十善十恶》、《十上愿》、《十劝戒》、《六情戒》、《十病十药》等。   此外还有传自太极真人的《二十四门戒》、《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