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和关中地区民间音乐形态差异探析
陕北和关中地区民间音乐形态差异探析
摘 要 陕西省的民间音乐文化十分繁荣,陕北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民间音乐形态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与该省两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探析陕北与关中地区民间音乐形态差异,对于深刻了解民俗音乐产生的本质、进一步繁荣音乐艺术以及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民间音乐形态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民间音乐(Folkmusic)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指该音乐是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还包括民间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作者基本上是有创作才能的不出名的人,过去主要通过口头的方式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陕西省是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枢纽,又是14个王朝的建都之所,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三个各具特征的自然区,民间音乐种类众多、内容丰富。
音乐形态学(morphology of music)是根据音乐的形态即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来研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诸关系的学科。陕北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从音乐形态上看,明显存在很大差异。
长期以来,人们对陕西省的民间音乐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工作,但对陕北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态差异研究尚属空白。笔者试图从种类特征差异和旋律特征差异入手探析如下:
1 两大差异
从整体上看,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态都可分为民歌、戏曲、曲艺、器乐四个方面。陕北地区的民歌包含信天游、劳动歌、小调,戏曲包含陕北道情、陕北秧歌、赛戏、二人台,曲艺包含二人台、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陕西曲子,器乐包含鼓吹、丝竹乐、锣鼓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等。关中地区的民歌包括号子、小调、山歌,戏曲包括秦腔、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西府秦腔、眉户、同州梆子、线戏、关中秧歌、跳戏、道情戏,曲艺包括长安道情、关中劝善、韩城秧歌、陕西曲子、长武道场,器乐包括西安鼓乐、丝竹乐、鼓吹、锣鼓乐等。但是从种类特征和旋律特征看,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态存在两大差异。
1.1 种类特征差异
所谓特征(feature),即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在民间音乐种类特征上,陕北地区以民歌为主,而关中地区以戏曲、曲艺、器乐为主。
表1为笔者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收录的民歌所作的数据统计。民歌共1308首,其中陕北、关中民歌分别为594、256首,占45%、20%,陕北民歌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关中地区。
陕北民歌的典型类型就是信天游和劳动歌。其中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是一种形式自由灵活、信口漫唱、随意性极强的山歌,内容丰富多样,多运用比兴的手法,跌宕起伏的旋律轮廓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破碎地貌相呼应,反映出陕北地区沉郁、苍凉的气质,有震撼力极强的悲壮美感,广泛流传。劳动歌也称劳动号子,指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歌曲,多有呐喊、吆喝的特点,如打夯号子、绞煤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劳动歌多在劳动过程中由工人直接创作,陕北劳动歌最大程度上还原了陕北地区居民日常的劳动状态。陕北民歌大多句式固定,即采用七言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两句一韵、变化自由。给人简洁明快、朴实自由的感觉。如《五哥放羊》: “ 正月里来正月整,大花眼睛两盏灯,弯弯眉毛一张弓,你说心疼不心疼。”在语言方面,陕北民歌歌词多取材于陕北当地方言,音韵响亮,以叠字等方法烘托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如《蓝格英英》、《水格灵灵》、《灰烧烧》、《毛眼眼》等。
根据《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收录的戏曲及器乐所作的数据统计,关中戏曲、曲艺、器乐之多远远超过陕北地区。该书收录的23种戏曲的形成地中,有12种戏曲剧种源起于关中地区,以源起地为中心流传的戏曲约占陕西全部戏曲种类的52%。在民间器乐的地域分布上,关中地区的国家级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西安鼓乐、高陵洞箫、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韩城行鼓四项,占陕西省国家级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三分之二。省级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阎良新兴特技唢呐、岐山转鼓、长武道场、姜马察回、渭旗锣鼓、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六项,占陕西省省级器乐类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项目的四分之三。特别是西安鼓乐作为是陕西省唯一一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仅流传于西安市郊一带的关中地区。
由此可见,陕北与关中地区民间音乐既种类繁多,又异彩纷呈,特色鲜明,共同铸就了陕西民间音乐艺术的繁荣。
1.2 旋律特征差异
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