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和学校文化嬗变研究.docVIP

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和学校文化嬗变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和学校文化嬗变研究

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和学校文化嬗变研究   摘 要:湖南传统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在私塾里进行。私塾是嵌入乡村生活的教育和文化场所,其文化是一切知识为了实用,一切道德在生活之中。民国时期的新式学校是全国性政治和知识思潮在当地传播的中心。新式教育与乡村民众的社会经济活动逐渐脱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期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中小学重新与乡土社会融为一体,但多数人仍然把学校教育视为离开农村的一种方式。在当代社会,高耸的围墙使得农村中小学成为一个远离乡土社会的、充满激烈竞争的教育场所。简化“农村中小?W作为专门教育场所的功能”,“从重建筑到重装饰”以及“既传承又更新的场所文化建设”是当代农村中小学教育意义丰富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4-0028-05   湖南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历来具有重要地位。湖南教育自近代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如黄兴、宋教仁、章士钊、毛泽东、蔡和森等。这些近代人物大多在农村私塾接受初等教育后再到长沙学习或者留学国外,其早年的教育经历对其未来发展不无影响。湖南近代农村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私塾兴盛和改良、新式学校诞生和发展、新中国中小学建立和发展阶段。考察湖南近代以来的农村教育,对完善当前的农村学校教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从场所变迁的角度来研究湖南近代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念的变化。学校是通过空间,也就是学校的建筑景观、人物活动来体现其独特的场所文化的 [1 ]。   一、晚清的中小学场所及其文化解读   1. 富有传统文化寓意的建筑景观   传统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在私塾里进行。私塾办学形式简单,学时灵活,收费低廉,一般设置在宗室祠堂或农舍中。祠堂是供族人祭祀先人的场所,多位于村落的中央或者两端,处于村落的最佳位置。湖南的祠堂一般为传统的合院式建筑,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两边对称。砖木混合架构,既适应湖南潮湿且暴雨频繁的气候,又与儒家主张的宗法和等级观念相符合。在建筑装饰上,祠堂充分利用材料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绘画、雕刻、书法等形式的艺术加工,选取民间传说、吉祥物等题材,运用象征、比拟、寓意等方式,赋予建筑形式美和文化教育意义――多是表达“礼义廉耻”“渔樵耕读”“福禄寿喜”等思想内容 [2 ]。   设在农舍中的私塾深深打上了农村社会贫穷的烙印。学校由一间或几间空房组成,没有特殊的教学设备。临时凑合的教室在冬天是黑暗和寒冷的,因为没有人愿意用最好的房间来做教室。我们可从对残留在湖南平江县的五峰私塾的描述中想象当时的教育场所:   简陋又宁静的房子里显得有点阴暗潮湿,在靠近窗户的一边,摆放着几块破旧门板打起来的书桌,旁边是几张椅子,简陋的课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四周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们用毛笔写的诗句和文章 [3 ]。   2. 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   担任私塾教师的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是童生。选择私塾教师的标准是品行端正、学问好且教学经验丰富。所有私塾的学生都是男生,入学没有年龄限制,学生不论年龄大小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学生上学时间一般是2~4年。私塾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如何成为成熟而负责的人,即知道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应该如何表现自己。这个目标通过学校纪律和教科书,对儿童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文化启蒙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教学内容重点是学习古代儒学经书典章,一般是先读《小学》《近思录》,始及《四书》《五经》,百家子史 [2 ]。乡村婚丧喜庆的应酬礼仪也是重要内容。私塾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实行个别教学。教学程序一般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以及时文程式训练,如书信、请柬和悼文等应用文,行文偏向于古文文风 [2 ]。在私塾教育体制下,记忆力等同于学习能力。到了清代末年,私塾教学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突破了家庭和宗族的狭隘范围,从纯粹的家族式教育向社会化教育转变,与救亡图存相适应的知识内容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传授 [2 ]。   3. 晚清私塾的场所文化:嵌入乡村生活的教育和文化场所   私塾是嵌入乡村生活的教育和文化场所。设在宗祠中的私塾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族情结。但农村私塾简陋的场所则说明当时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学生的“成人”般的定位和要求:不需要游戏和休闲场所,亦无需特别照顾。私塾的精神是:一切知识为了实用,一切道德在生活之中。私塾把道德修养和行为陶冶放在首位,通过灌输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体罚来训练他们进入等级社会,以此来重塑社会秩序。它培养了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也使得个人和家族能够从教育中得到切实的回报。私塾作为获得文化价值的一种手段,为学生的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