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代南方山水画之艺术形态和美感意义.docVIP

试论五代南方山水画之艺术形态和美感意义.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五代南方山水画之艺术形态和美感意义

试论五代南方山水画之艺术形态和美感意义   摘 要:笔者从艺术形式淡墨与人的淡泊心理的关系入手,探讨五代南方山水画风格特征及美感意境。而董源作为南方山水画之代表人物备受文人画家所推崇。其绘画方式和观念也进一步促进儒禅精神境界的结合。本文是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南方山水;风格特征;美感情趣;儒禅精神体现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56-02   一、社会现状以及文化背景   五代是世俗画向文人画过渡的时期,伴随着朝代的更迭,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山水、自然风光便成为文人士大夫居住,游玩的环境,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从而将整个社会牧歌化,理想化,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性的心理和观念。同时在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社会性的退避“隐逸”,并使与之相关的山水诗画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也有了更深层的区别。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进入仕途。于是,溪壑丘山,乡野村居便成为他们荣华富贵、亭阁楼榭的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一种情感上的追忆。   在五代,王维的山水画已发生深刻的影响。他的水墨山水“灭文章,散五彩”,同样以超脱自然、简淡而清闲为境界。正是在此种淡泊的韵味中,王维个人的全幅生命划入无言而又自足、素朴而又逍遥的纯粹世界。而董源的情调正是如此。如董源后人已指出其“水墨类王维”,这说明了五代南方山水画风格都是在继承唐人水墨画上的发展,也说明了水墨能表现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很适合表现他们的心境,其中能表现一种以一切本空为世界观、以自然适意为人生哲学、以清净解脱为生活情趣的精神系统。董源正是将这种审美观念及美感情趣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中。   二、五代南方山水画风格特征及美感意境   董源(?—962)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活动于南唐中后期,曾任“北苑使”,故画史称其为董北苑。董源是一位画艺十分全面的画家,其山水画取江南山水温润和雅之姿,“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之神气,天睦浪漫,意趣高古”他的山水画能够将水墨与着色相互融合起来,所用长线条皴法与苔点,将南方山水的蕴藉萦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董源齐名的南方山水画家巨然也是钟陵人,画史将他与董源合称为“董巨”,看作是南方山水画之代表,说“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因此“南方”山水画派总的来说其笔墨形式就是“淡墨轻岚”。这种“淡墨轻岚”之所以反复被以后文人画家所模仿,就在于这是一个闲情怡志、淡泊明志的情感符号。   (一)“平淡天真”、“淡墨轻岚”的笔墨形式   五代时期,笔墨技巧经中晚唐后已日臻成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评论:“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而与董源并称“董巨”的巨然则不同,巨然在笔法上多宗董源,但常以僧人之思来重塑山水。是以“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而名世。   《溪岸图》、《潇湘图》均为董源风格的代表作。图中不作奇峰峦壁,皆长山复岭,远树茂林,一派平淡幽深,苍茫浑厚之气。平远山峰用淡墨点皴和相对整齐的圆浑短线皴笔,湿润的笔墨层迭相加形成破墨、积墨的效果。中锋用笔,气度中和,不急不躁,平心静气,行笔间含蓄蕴藉可以看出董源山水画的变化过程,没有丝毫刻意雕琢之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董源的水墨山水画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披麻、雨点皴法,多画平远山势,山顶多做矾头,山下多碎石,具有苍茫之气。总的感觉:淡墨轻岚,温润和雅,平淡天真,蕴藉萦纡,而不外露刚拔之气。   (二)以淡为美的审美态势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即吴道子,二李即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他们的突出贡献便是以金碧青绿入画,这种繁华典丽的风格,反映了盛唐帝国强盛的富贵庄丽的时代气氛。然而,这种富贵之美在艺术精神上,它显然违背了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山水画性格。以隐士风范为特征的中国山水画,其符合本质特征的色彩也有待于隐士画家来确立。因此,一个注重视觉色彩美感的写真之风结束了,展现的是注重精神价值的“淡雅与清逸”的美感长河。于是,这样的一个画家群体应运而生。这是一批仕途失意的士人。他们不再有“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的激昂情绪,而是以虚无的、淡泊的心境来观照世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在南唐后主时代。正是花间艳词向清词抒情写意词方向发展的时代。文人参与绘画,必然会给绘画渗进那个时代艺术思潮与美学思想。诗词是那个时代文人所必备的特征。艺术修养与文化价值造就了董源的绘画成就。在那个时代,绘画理论也在发展之中,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都为董源“移情”山水,重塑山水,以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