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之-晋江第二中学.DOC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之-晋江第二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之-晋江第二中学

PAGE PAGE 2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之――咏史怀古诗鉴赏 晋江二中 王君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解析高考题,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复习课 品读、探究、归纳、小组展示 多媒体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真题训练) 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内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并且1996年的全国卷、2004年的上海卷、青海卷,2005年的北京卷、2007浙江卷、江西卷2008年江苏卷、2009年重庆卷、2010年、2011年全国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 诗类点击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三、教材连接: 学生回顾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感慨壮志难酬?????????? 对比 2).《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抒发爱国情怀(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用典(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 3).《扬州慢》姜夔 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化用前人诗句 4)、《越中览古》李白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 5).《蜀相 》?杜甫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2、学生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4)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 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5)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五、鉴赏步骤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