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释补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DOC

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释补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释补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3106 PAGE 收稿日期:2017年9月18日 發佈日期:2017年9月18日 頁碼: PAGE 27/ NUMPAGES 30 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释补说 任攀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近几年陆续发表了几篇专门讨论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的文章,其中以《文物》2016年第6期发表的《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补》(由郭洪义与毛远明两位先生合写)一文最为晚出。但是,这篇文章在疏解拴驴泉石门铭中主要词语(包括“监作”“督将”“徒”“都匠木工司马”“当部匠军司马”等)以及相关问题(包括“石门”得名之由和“偏桥阁”形制等)时出现不少错误。我们对这些词语及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察,也分析了导致错误的原因。 【关键词】拴驴泉石门铭 石门 监作 督将 偏桥阁 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近几年陆续发表了几篇专门讨论此材料的文章 赵杰、赵瑞民《晋城拴驴泉石门铭的勘察与研究》,《文物》2015 赵杰、赵瑞民《晋城拴驴泉石门铭的勘察与研究》,《文物》2015年第2期,页65—70。(以下简称“研究”。)王子今《说“作徧桥阁”》,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2辑),三秦出版社,2015年,页1—4。周鼎《曹魏正始五年〈石门铭〉所见职官释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4期,页77—86。(以下简称“释证”。)郭洪义、毛远明《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补》,《文物》2016年第6期,页70—74,93。(以下简称“考补”。) 《文物》2015年第2期发表的《研究》公布了拴驴泉石门铭(以下依《考补》简称“石门铭” “ “石门铭”本为石门石刻的通称,下文在有必要时仍用全称。 为讨论方便,我们先引录拴驴泉石门铭文于下(《考补》释文中的“偏”,今改用严格隶定并括注作“徧(偏)”。《考补》释文脱“凿”字,今补。本文标点与《考补》有一处不同): 正始五年十月廿五日,督治道郎中上党司徒悌,监作吏司徒从掾位下曲阳吴放,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道,作徧(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高一丈八尺,广九尺,长二丈。都匠木工司马陈留成有,当部匠军司马河东魏通,开石门师河内司马羌。 一 关于石门铭的著录 《考补》纠正了《研究》将石门铭的发现及著录时间说得过晚的错误,举出了《河南文物名胜史迹》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页452—453。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年鉴》编辑部编《河南年鉴 1984》,《河南年鉴》编辑部,1984年,页510。 张金玉主编《焦作文物》,焦作市文化局、焦作市文物处,1990年,页14、41。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碑志叙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15。 河南省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焦作市志》第三卷,红旗出版社,1993年,页1245。 以上诸书都出版在裴池善看到石门铭的1999年之前。 在1999年以后、《研究》发表之前介绍或著录石门铭的书还有: 晋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城市志》,中华书局,1999年,页2384。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文心出版社,2008年,页2270。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省文物志》,文物出版社,2009年,页426。 上举诸书对于拴驴泉石门铭的发现情况均有介绍,绝大多数也都著录了铭文,《研究》可能并未注意到。 二 关于石门铭中部分词语的解释 关于“石门” 《研究》指出沁河上有指水闸的石门,而拴驴泉石门则是道路交通设施,并对有关情况作了说明 《晋城拴驴泉石门铭的勘察与研究》,页69。。《考补》在此基础上对“石门”的得名作了进一步论述,文中说: 《晋城拴驴泉石门铭的勘察与研究》,页69。 经实地考察,“石门”本是控制水流的石闸,后来又指栈道上的隧道(引者按:石门铭记“石门”“长二丈”,约合4.8米左右,《研究》测量现存2.6米,故《考补》称之为“隧道”),为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石壁洞开如门,故称。《石门铭》中“石门”,最初本是一道控制导引沁水的石闸,是古代“五龙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广利渠首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渠首采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亦称“方口”或“秦渠”。三国时曹魏典农(引者按:实为典农中郎将)司马孚奉诏重修,改枋木门为石门,“石门”由此得名。后来在曹魏正始年间,司马懿下令在距离“石门”(控制水流的石闸)不远处的太行山沁河沿岸山崖间修建栈道,开凿石门。“石门”遂又指栈道上的隧道,成为古代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 《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考补》,页71。 《三国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