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洲灌溉区和旱作区多龄苜蓿地土壤有机碳氮及物理特性分析
绿洲灌溉区和旱作区多龄苜蓿地土壤有机碳氮及物理特性分析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以甘肃灌区和旱作区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域的苜蓿地土壤全氮(TSN)、有机碳(SOC)、容重、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灌区SOC含量均高于旱作区,在90~100 cm土层其含量与旱作区差值最大,达3.41 g/kg。在0~100 cm灌区SOC含量为6.81~12.49 g/kg,均值为9.25 g/kg,比旱作区高22%。旱作区TS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含量在(1.03±0.01)~(0.44±0.04) g/kg。在0~30 cm灌区TSN含量相对较稳定,差异不显著(P0.05),在30~60 cm剖面全氮含量急剧下降,70~100 cm含量变化较为稳定,TSN含量维持在(0.66±0.01)g/kg。 旱作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变化不显著(P0.05),0~100 c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4.437±1.124)%,灌区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6.025±2.02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旱作区和灌区苜蓿地土壤容重均呈现依次增大的分布规律,旱作区最大值为(1.421±0.034)g/cm,比最小值高出17.5%,灌区最大值(1.332±0.017)g/cm,比最小值高出11.3%.
关键词:苜蓿地土壤;全氮;有机碳;灌区;旱作区
中图分类号:S 541;S 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5
土壤碳、氮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1\],也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化学指标\[2\],苜蓿在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培肥土壤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3\]。沈禹颖、赵鸿、苏永中、王俊、陈芳\[4-8\]等,在苜蓿地土壤研究中系统阐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灌溉水平下土壤化学组分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表明土壤碳推动了氮的循环和转化,而且碳也成为氮元素最重要的“库”和“源”,碳、氮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化学指标。
苜蓿地土壤碳研究多集中在0~30 cm的表层土壤,并指出表层土壤具有显著的碳汇效应\[9-12\],而对30 cm以下的研究较少。选取甘肃地理和气候差异明显的旱作区与灌区苜蓿地土壤为研究材料,以土壤主要的化学和物理指标为对象,对比旱作和灌区苜蓿地土壤的差异,评价不同气候和地域条件下苜蓿地土壤质量的差异,为评价甘肃土壤质量,同时也为旱作与灌区耕作的土地利用及调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分别位于张掖市甘州区碱滩乡和白银市会宁县新庄乡,2个试验地分别代表了典型的灌区农业和旱作农业。碱滩乡地处甘肃西部,祁连山区北部,黑河上游中上部,海拔1 108 m,年平均降水量118 mm,年蒸发量2 002 mm,年平均气温6~7 ℃,≥10 ℃年积温2 984 ℃,地下水源极为丰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新庄乡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海拔1 997 m,年平均降水量340 mm,年蒸发量1 899 mm,年平均气温7~9 ℃,≥10 ℃年积温3 111 ℃,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1.2研究方法
1.2.1样地选择
选择连作5年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2011 年10月取张掖地区、白银地区为采样点,在每一地区分别选择苜蓿地采集土样,在样地上随机选5个样点,按照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 cm共10层分层采集土样,并将5个样点相同土层的土样等比例混合,除去残根和石块,用四分法取土500 g分层装塑封袋密封,带回实验室称重,过40目筛后装袋待测。
1.2.2试验方法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土壤氮采用凯氏定氮法;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进行测定。
采用SPSS 16.0软件包中的Regression回归分析法、Compare Means均值比较法和EXCEL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SPSS、EXCEL软件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理化指标分析
2.1.1苜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
灌区、旱作区连作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变化规律不同(表1),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1,22\]。灌区SOC含量均高于旱作区,但不同深度SOC的提高幅度不同。在90~100 cm土层,灌区与旱作区SOC含量差值最大,达到3.41 g/kg,其次是30~40 cm土层,为2.69 g/kg。旱作区0~100 cm土层SOC含量在3.40~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