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油田雨岔柴关山开发单元长7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的研究.docVIP

下寺湾油田雨岔柴关山开发单元长7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寺湾油田雨岔柴关山开发单元长7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的研究

下寺湾油田雨岔柴关山开发单元长7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的研究   【摘要】 三叠纪延长组长7沉积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沉陷幅度大,湖盆范围广。通过研究明确了雨岔柴关山开发单元长7沉积期物源来自盆地东北部,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沉积,亚相分为中扇和外扇,内扇不发育。中扇划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中扇前缘等微相,其中长73期湖盆面积最大,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体不发育,暗色泥岩及高阻泥岩发育,为中生界主要烃源岩;长72期半深湖―深湖相沉积面积明显减少,浊积砂体较发育;长71期湖盆面积及半深湖-深湖相沉积面积继续减少,浊积砂体较为发育。其中长72期是该区域长7油藏的主力储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寺湾油田 延长组长7 沉积相 砂体展布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甘泉县洛河流域,即延安、甘泉以西、志丹县以东,延安高桥以南,府村沟以北,面积2400km2。雨岔区块位于下寺湾油田西北部,志丹县与延安接壤处,东接下寺湾油田泉63~65区块,南临南沟区块,面积168km2(图1)。   1 沉积演化史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构造变形弱、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积盆地,盆地面积约25×104km2。基底由太古界和中、下元古界变质岩、结晶岩所组成,盆地大体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盆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等五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及中新生界内陆碎屑岩沉积的三层结构。盆地主体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外,地层基本齐全,沉积岩厚度约6000m。目前在盆地内共发现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套含油气层系。其中,晚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盆地目前所发现的主要含油层组。三叠系延长组是一套内陆湖泊―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1]。   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7期受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迅速沉降,凹陷幅度急剧增大,达到了湖盆发育的鼎盛阶段,水体最深,湖泊生物繁盛;湖盆具有西南陡、东北宽缓的特征。三角洲相对不发育,长7中晚期西南扇三角洲在重力、地震等作用诱发下向湖盆中心滑塌、流动形成浊积砂体。   晚三叠延长世湖盆的频繁振荡和湖盆中心的迁移构建了延长组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长7期为湖盆发育鼎盛阶段,沉积了一套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富的优质烃源岩。延长组各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及浊积砂体纵向叠置,横向复合连片,形成了有利的储集层。湖泛期形成的长7大面积分布的泥岩为三角洲储层的区域盖层。生、储、盖的有利配置为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油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1]。   2 地层划分及分层特征   K1标志层(张家滩油页岩)位于长7油层组下部,厚度达20-30米,是区分长7、长8油层的主要标志层。   2.1.2 K2标志层   K2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底部,为厚度4m左右的凝灰质泥岩或深灰色凝灰岩,具有高时差、高伽马、中低电阻、呈“W”状的低感应等特征,是长6与长7的分界线。   2.2 地层划分   以岩性组合为依据,沉积理论作指导,利用测井曲线,在区域标志层控制下,考虑沉积旋回及层组厚度,将长7油层组(厚度90-110m)划分为长71、长72和长73三个小层。其中该区主力含油层为长72。   长71地层厚约30-40m,在大砂体底部分界;长72地层厚约30-40m,在长73高阻段顶部分界;长73地层厚约20-30m,是一段高阻的油页岩(K1标志层)。   3 构造特征   选择长73顶部(分布稳定,易于辨别)做构造图(附图3),可以看出:该区构造主要为西倾单斜,坡降为4~6m/km。同时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两个局部鼻状隆起,隆起幅度约为10m,这些鼻隆构造对油气运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本区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部,母源区是阴山及乌兰格尔隆起前震旦系古老花岗岩、片麻岩,黑云母-角闪石片岩,造成延长组以长石砂岩为主;本区属延安三角洲沉积体系。   4.1 相标志   4.1.1 岩石类型与岩相   岩心观察表明,本区长7地层中的岩石类型包括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其过渡类型。岩相类型主要包括粒序层理细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细砂岩相、交错层理细砂岩相、沙纹层理粉砂岩相、水平纹层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相、水平纹层泥岩和块状泥岩相等。   4.1.2 沉积物的颜色   长7砂岩以灰色、灰绿色、深灰色为主,含油层段砂岩为灰褐色,泥岩多为灰黑色和深灰色,沉积岩中含有机质如碳质和沥青,分散状硫化铁如黄铁矿,整体表现为水下暗色还原条件下的沉积特征。   4.2 沉积微相类型   根据岩芯观察描述(桦27)、粒度概率及C-M图、测井相、结合野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