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论文分享.doc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论文分享.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论文分享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内容提要】大巧若拙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包含去机心重偶然、 去机巧重天然、去机锋重淡然等内容,体现出中国美学师造化、轻人工的理论 倾向。中国美学还将拙视为生命存养之方,强调回复生命的本然境界,它是传 统美学颐养心性理论的组成部分。中国美学民族特点的形成与这一命题有密切 关系,它对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也有影响作用。 【关键词】大巧若拙/机心/机巧/机锋/平淡 大巧若拙是体现中国美学基本特点的理论命题之一。中国人重视“拙”的 智慧,中国美学推重枯槁的美感。中国人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等有一种 特殊的情感,艺术家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鸦、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韵味, 书画家喜欢在枯笔焦墨中追求“干裂秋风”式的境界,西方有些学者将中国园 林假山称为“一些古怪的胡乱堆积起来的破石头”,中国人却认为其中包含着 无限的美感。可以说,中国人发现了枯槁的美感,大巧若拙便是体现这一美学 旨趣的简洁理论表达。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看 起来像是不巧。大巧,或者说是拙,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 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 这涉及老子关于然和人工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可以称之 为“天巧”,ft然而然,不劳人为,拙就是夺天之巧。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 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无上的美 感,它是道之巧,具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 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 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它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 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老子执著于拙的本体,强调一种独立于人 机心之外的自然本真状态,这是他自然无为哲学的组成部分。 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表述,将人为与天工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呈现于 人们面前,前者是机心的,后者是自然的;前者是知识的,后者是非知识的; 前者是破坏生命的,后者是养生的;前者是造作的,后者是素朴的;前者以人 为徒,后者以天为徒;前者是低俗的欲望呈露,后者是高逸的超越情怀。大巧 若拙,就是选择天工,而超越人为。 大巧若拙为道禅哲学所推崇,儒家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一观点。围绕大 巧若拙这一命题,中国美学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中国美学民族特点的形成也与 这一命题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相关问题的辨析,揭示这一命题所蕴涵的重 要理论意义。 拙是超越机心,达到偶然的兴会。《庄子?天地》说,子贡南游楚国, 返回晋国,过汉阴,见到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 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 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 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 羞而不为也。”故事核心在反对机心,因为用机械,就是一种机事,是机事, 就会有机心,有了机心,就破坏心灵的“纯白”——纯而不杂、光明澄澈的心 灵。超越机心,就是恢复一种从容自由的真实生命。 机心就是巧,而纯白的境界则是道之拙。在中国美学看来,机心意味着: (1)它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机心,就是有所期待。目的性的求取制约心灵的 选择,它不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境界。(2)它是一种知识的活动,人的理 智、经验等构成了机心的发动根源,从而形成对生命真性的遮蔽。(3)它是 一种依循法度而进行的活动,机心就意味“定法”,法定而澄明之心不存。 大巧若拙的美学观念强调对机心的超越:它反对目的性的求取,强调偶然 性的兴会;反对知识的盘算,强调当下的超越,知识的参与实与审美的深入成 反比;反对先行存在的秩序,强调法无定法,审美不是对先行存在的法度的实 现,而是自在、自由、无所依循的创造活动。南朝张融说:“不恨臣无二王法, 恨二王无臣法”;唐李北海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石涛说:“法无定, 定无法”,即在破法执。为艺者,不能做随波逐浪人。 中国美学强调,审美活动是一种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会的活动,审美超 越在于“默会想像之表”,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者,就是目的的活动。而遇, 则是一种偶然的际遇。偶然性其实是对人原初生命动力的彰显。在偶然性的际 遇中,去除一切遮蔽,放弃外在的理性努力,让生命本身自在澄明。这偶然性 状态,就是拙 种毫无牵系的心灵状态。 屮国美学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美学问题。 屮国美学提倡“无营” 种没有心灵营算的无意识创造方式。董其昌 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书者,字如 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1]所谓“算子”,就是事先盘算好,这是 刻意经营,刻意经营,便不是自然。北宋苏洵有关风水的比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3****9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