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Cina”语源的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700Cina”语源的研究综述

1700Cina”语源的研究综述   【摘要】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最广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政事论》。汉译佛经音译“Cina”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支那”语源问题分歧甚大,计有“秦”、“汉”、“瓷器”、“日南”、“滇”、“羌”、“丝国”、“荆”、“成都”、“齐”、“姬”、“苗语”、“傣语”、“长安”、“晋”等等异说,然综观先秦中外交通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证之蚕桑养殖起源以及早期丝织产业,以文献和考古实物审之,“成都”一说似最为合理。   【关键词】Cina;支那;秦;丝;成都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071-11   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者甚多,然最广泛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第二篇《大会篇》二十三章十九颂之“Cina”及《罗摩衍那》第四十二章十二节之“Cina”,两者皆指称中国。佛经中亦有“Cina”,汉译佛经音译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此为中西交通史家探讨之热点,但“Cina”到底指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是中国的朝代称名还是地区称名,其原音为何,为什么古印度以“Cina”指称中国,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们意见颇有分歧,莫衷一是,现归陈如次。   一、1655年前佛经时代之研究   西晋前佛经往往采用意译,译印度Cina多为“秦”、“汉”、“晋”等。东晋后之译经者,多采音译为“震旦”、“振旦”、“真丹”、“真旦”、“支那”、“至那”、“脂那”等。   其一,Cina为秦说。西晋竺法护(约3-4世纪)所译《普曜经》记有六十四种异书,第二十种为“秦书”,其梵文为“Cinalipi”。但唐地婆诃罗译此经为《方广大庄严经》,译“Cinalipi”为“支那书”,显系音译。《高僧传》亦载:“既见猛至,乃问秦地有大乘学不。”“秦地”出自印度僧人之口,或为梵文Cina之音译。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有玄奘与戒日王的一段对话:“王日:‘大唐国在何方……’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戒日王还谈到昔日秦国天子“早怀远略,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故从前后文意揣测,此处玄奘所谓前王似当指“秦”。   其二,Cina为汉说。鸠摩罗什所译《大庄严论经》载:“我昔日曾闻汉地王子眼中生瞙”,此当译梵文Cina为“汉”。   其三,Cina音译为支那等。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云:“东国总言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取声。”据彭海《汉语佛经中华夏国称的两大音系——“震旦”与“脂那”》一文介绍,佛经中Cina之翻译有胡语和梵语之不同体系。先有胡语之“震旦”,东晋帛尸黎密多罗所译《佛说灌顶经》载:“阎浮界内有震旦国”,之后有梁僧宝集《经律异相》译作“振旦”,此外,尚有“真丹”、“真旦”等。后有梵语之“支那”,高齐由北天竺来华的那连提耶舍《法护长者经》译作“脂那”,之后印度来华的达磨笈多译作“支那”,此外,尚有“止那”、“至那”、“振那”等,不一而足,但以“支那”使用最多。据彭海此文,印度Cina之译词“脂那”、“至那”、“支那”比粟特语之Snystn、cnyrtn译词“振旦”、“真旦”、“震旦”使用要迟。   其四,支那无义。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云:“且如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   其五,“支那”为意译之“思维发达、文物昌盛、华言巧黠之国”。唐僧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云:“支那,亦日真丹,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作,故以为名,即今此汉国是也。”宋僧法云《翻译名义集》云:“脂那……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苏曼殊1909年5月20日致刘三书信云:“近证得‘支那’一语确非‘秦’字转音……及今读印度古诗《摩诃婆罗多》元文,始知当时已有‘支那’之名……考婆罗多朝在西纪前千四百年,正震旦商时。当时印人慕我文化,称‘智巧’耳……而西人所考,多所差舛。今新学人咸谓‘支那’乃‘秦’字转音,实非也。”今人黄兴涛亦认为“支那”一词本身在印度即含有“智慧”之意。以今之眼光审辨,此说似多有附会。   二、从卫匡国到伯希和   明清之际,西方来华传教士卫匡国首倡秦说,自伯希和唱和之后,此说风行一世,前前后后围绕此说展开争论,拥护者甚众,批驳者亦多。   其一,Cina为“秦”之音译。1615年,金尼阁神父整理利玛窦日记遗稿,译为拉丁文刊布,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认为:“这个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