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docVIP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摘要:对1995―2012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及行业TF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在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与日本相应行业的TFP差距小幅扩大。以Hakura 和Jaumotte的研究模型为基础,进行中日双边制造业10行业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构造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双边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且来自日本的进口占优产业间贸易带来正的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7-0011-05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国际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已有大量研究,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进口和出口的溢出效应,而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FDI的产业内和产业间溢出效应,很多研究者认为FDI的替代效应等导致负的产业内溢出。目前,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较少,而产业内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关研究的必要性也逐渐凸显。   从产业内贸易角度进行制造业和细分10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研究,选取中日贸易及其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一进口来源国。虽然自2012年起中日双边贸易逐渐萎缩,2015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为2698.6亿美元,但由于中日特殊的近邻特征,研究中日间贸易往来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Jaumotte(1999)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其国家角度的研究转向制造业行业角度,进行细分的制造业10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及TFP(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研究中国是否在与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得到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中日制造业10行业产业内贸易及TFP比较分析   (一)分类方法及统计数据来源   国内已有从行业角度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文献,李小平和朱钟棣(2004,2005,2006),李小平、卢现祥和朱钟棣(2008)等对产业内贸易的衡量多采用来自联合国统计处的COMTRADE数据库的数据。而行业分类采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对中国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CICC)。由于两者存在不一致,需要进行转换。并且由于各国间的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统一,如盛斌(2001)的研究。笔者将产业内贸易、产业分类都与ISIC国际分类标准相统一。ISIC标准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行业分类标准,大多数国家都有与ISIC相统一的研究或数据库。   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在我国统计体系中只有1993年以后的数据,而日本相关数据的时间区间为1975―2012年,通过加总各产业数据获得合并后的10行业数据。数据来自于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JIP数据库2015和ICAP国际数据库。JIP数据库2015提供的是日本2012年的数据,基于研究需要,笔者选取1995―2012年的数据。   在制造业10行业细分中,ISIC 3.0版本中制造业36、37类为杂项制品,在各国间存在差异,本研究中省略这一部分。郑海涛和任若恩(2004)在中德制造业对比研究中,根据ICOP的分类标准将制造业分为17个行业。徐圆(2009)在分析国内和国际R&D资本对中国工业行业TFP增长的长期影响时,根据分析需要将中国工业行业分为13个行业。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总体一致,但是在细分行业的划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中都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对行业分类进行统一。本研究统一为10个制造业行业,与黄勇峰和任若恩(2002)的分类方法相同。   (二)产业内贸易分析   日本是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最为临近的发达国家之一,双边经贸关系密切。采用CHELEM数据库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该数据库提供了147个 INT-ISIC 类别,以及1967年以来全球各国所有双边贸易商品信息,通过计算1995―2012年中日ISIC分类制造业3位数55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而合并计算出10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图1只列举了1995、1999、2003、2007和2012年几个主要年份,以反映基本状况和趋势,其余各年完整数据备索。   其中,在1999年之后GL指数一直在0.7以上的产业为H6和H9,反映出比较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即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制造业和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制造业。而H1、H2、H3、H10的GL指数在主要年份都在0.5以下,为比较典型的产业间贸易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