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研究

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研究   摘要 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探寻了中国科学地图的风貌。通过定量分析、对比性研究,从中国自身的地理版图,到中国与世界的地理格局,逐一分析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流动历程,剖析在整个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涌现出的各种科学文化思潮,阐明中西方科学关系的转变是文化思潮争论的焦点,进而提出21世纪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未来发展格局。   关键词 科学中心 科学传播 地域传播   侯蓉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一、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研究   中国的社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学交流与发展也呈现出地域传播的特征。研究中国科学的地域传播,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用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理传播格局;其二是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科学传播呈现怎样的地域趋势。其实,每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发展并非偶然,都是在社会变革或跨地域间的交流中产生,并涌现出多样的科学文化思潮。当今世界已是多元的科学发展传播,各国的科学发展与国际版图建构越来越紧密。   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与欧洲间就已有缓慢的科技交流,中国技艺发达远高于其他各国,因此交流方向是从中国向欧洲传播扩展。但是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从那以后到明末,中国落后于欧洲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地理上的差异。他认为,欧洲地域狭长,复杂的海岸线促进了海上贸易,而中国的辽阔土地鼓励农民种植和内部交往。[1]因此,欧洲有了帝国扩张的欲望,相比之下,中国更聚焦于中原内部生产。到近现代,中国的科学传播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历史。随着西方传教士从东南沿海登陆,西方的科学思潮也传入中国。在学习西方科学理念的同时,东南沿海口岸也成了西方国家地域扩张的入口,从此中国的版图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扰。近现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地图路线呈现为一部欧洲、日本、美国相继沿海侵入中原的地域扩张史。中国科学传播的历程也基本遵循这条主线,从东南沿海口岸逐渐向内地中原扩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从与苏联关系密切到中断往来,中国科学走过了沿袭东欧苏联模式到本国自我创新的艰难历程。其间,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始终处于不断引进、学习、模仿、斗争、排斥、吸纳的交替状态,并完成了西方近现代科学化的进程。   二、中国现当代科学传播的地图格局   至现当代,中国科学传播又呈现出怎样的地域特征呢?1995年我国学者李佩珊曾对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人员的地域情况做过统计。1996年李福堂对我国1955—1980年间468位的科学界的学部委员做过进一步的地域研究分析。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的学者徐飞、卜晓勇也重新考察我国当代科学院院士的出生地域。2012年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又分析了现代科学家的地域籍贯分布。这几位学者在统计后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中国现当代科学传播的地理格局总体表现为以东南、中部沿海港口城市向中原内地阶梯式的扩散形式。中国科技大学的徐飞、卜晓勇对“1949—2003年间当选的科学院院士的出生地域”的定量分析图进一步探询了中国现代科学传播地域特征。院士和科学家群体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精英,其来自不同的地域,数量的聚集和分布表明了中国科学思潮影响的范围和中国科学发展的地域状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这5个省市所产生的院士位于各省市的前列,尤其从1955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江苏省、浙江省产生院士的数量是其他省市2倍~3倍,以绝对优势位居前两位,出现了地域的极度不平衡。但199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各省市的院士数量表现基本持平,地域分布较为均匀。从这50多年推选出的1026名院士,总体格局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科学地理版图的发达地域,也是院士出生的集中地区,总计569人,占到院士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就上海一个市的院士出生数量就远超过其他省的数量。北方、中部地域的院士相对较少,相对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湖南等地,但是所占比例不到15%。同样,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在考察20世纪20—40年代252位科学家的籍贯分布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浙、苏、粤、闽4省的科学家达到了57%,内地集中在河北、四川两省,其他地区的科学家比例很少甚至没有。通过现当代不同时间段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史的地理版图比较稳定,没有呈现流动摇摆的格局,大体表现为现当代中国科学史是沿着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以第一阶梯浙、苏、粤、闽贯穿为主,并逐步集中到以北京、广东、重庆为核心的周边相邻地域,形成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第二阶梯,最终向全国中部及其各省市慢慢扩散开来。90年代以前是从东南由高向低俯冲式的发展,90年代后基本表现为平衡均匀的合理布局,中国各地域的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从中国科学学科的地理版图来看,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学科偏重的现象。从表2的学科地域发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