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的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的探讨

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的探讨   摘要:关于邙山东汉帝陵归属,历年来的各位前辈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大汉冢说、刘家井大冢说、“刘秀坟”说、盘龙冢说等。参考前人的成果和研究方法,本文倾向于邙山大汉冢为原陵的说法。文献的记载和当代考古实践也都否定了“刘秀坟”为原陵这一较为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而较为支持邙山大汉冢为原陵。最后,对于进一步探索光武帝原陵位置需要做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东汉;光武帝;原陵;邙山墓葬群;刘秀坟   刘秀,即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公元25年称帝,并建都洛阳。公元57年光武帝逝世,谥世祖,葬原陵,位于当时都城洛阳的西北方。史书关于其埋葬的具体位置所言较为模糊,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陵的准确位置更加难以辨认,加之后代保护不力,近现代考古工作的滞后,使得原陵的位置一直难以确定下来。随着东汉帝陵考古工作的开展,关于原陵位置的探讨悄然升温。   一、有关光武帝原陵位置的几种观点   (一)大汉冢说   位于孟津送庄乡三十里铺村西南。该冢靠近连霍高速,筑路时为取土方便,使用了墓冢封土,使得墓冢直径明显缩减,但其规模在邙山的东汉墓冢中,仍屈指可数。1981年,宫大中先生在《邙山北魏墓志初探》一文,依据北魏宋灵妃墓志铭文的记载,以大汉冢为光武帝之原陵①。   (二)刘家井大冢说   位于孟津送庄乡刘家井村。1982年,陈长安先生在对邙山作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东汉北兆域五陵均位于邙山上,并结合《东观汉记》《三国志?魏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文献,认定刘家井大冢即为光武帝原陵。同时指出护庄村西南大冢为灵帝文陵,三十里铺大汉冢为安帝恭陵,平乐村二汉冢为顺帝宪陵,三汉冢为冲帝怀陵②。   (三)刘秀坟说   位于孟津白合镇铁谢村,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以来就被认为是刘秀所葬之陵园,宋太祖赵匡胤还还曾下诏于陵前建光武帝庙并立《大宋新修后汉光武皇帝祠碑》,至今犹存,这也是现在人们较普遍的认为刘秀坟就是光武帝原陵的主要证据。   1982年复旦大学杨宽教授组织教学实习,与刘根良及两位日本留学生太田有子、高木智见先后到西安、洛阳、巩义调查历代帝王陵墓,他们认为《帝王世纪》中关于光武原陵东南距洛阳故城十五里的记载,应为二十五里之误,仍以孟津铁谢村“刘秀坟”为光武原陵③。1983年,太田有子在发表文章《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讨》,驳斥陈长安先生关于原陵位置的观点,坚持认定“刘秀坟”即为原陵④。   陈长安先生考证“刘秀坟”实际上为北魏时期所筑之方泽坛,韩国河教授在近年的考察和研究中,对这种说法也表示赞同。   (四)盘龙冢说   1982年,黄明兰先生发表《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原陵浅谈》和《洛阳历代皇陵》两篇文章,据《太平广记》和北魏宋灵妃墓志、隋王成墓志,认为洛阳老城北部的盘龙冢为光武原陵。但是,太平广记的著成年代与东汉时期年代相隔久远,谬误的可能性较大,而两方墓志也被指为伪志,所以这认同这一说法的人很少。   二、邙山大汉冢为原陵位置考   (一)文献中关于光武帝原陵位置的记载   中国古代帝陵通常位于都城附近,即所谓“陵随都转”。以洛阳为都城的历代帝王,多以邙山作为其埋骨之所。东汉也不例外,大多皇帝均葬于此。   《后汉书》中记载:“原陵方三百二十丈,高六丈,在临平亭东南去洛阳十五里。”《帝王世纪》中说: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东观汉记》(吴树平校注版)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文献较为明确的指出了陵址的位置应在“临平亭”附近,且能看到“河水洋洋,舟船泛泛”的景象。   可见,临平亭的位置是解决原陵位置的一个关键所在。据《水经注》《汉书?地理志》《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等文献记载,临平亭不仅可以看到“河水洋洋,舟船泛泛”的景象,还能向西望见平阴城,其所处位置海拔应该较高,而当地海拔最高的位置就在邙山。故临平亭当在邙山之上,那么原陵自然也应该在距临平亭不远的邙山原。   还有一个佐证,在时代相距当时很近的西晋文人张载所作的诗赋中有“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的诗句,明确指出邙山五陵中有恭陵、文陵以及原陵。这是当时文人张载登上邙山,触景生情之作,其所见之景应真实可信。因此,原陵位于邙山原上应该可以得到确定。   (二)近年考古勘探表明原陵位置在邙山   近代考古学关于东汉帝陵的探索工作与其他时代的帝陵的研究相比显得非常薄弱。因此,东汉帝陵有关研究缺乏新的材料支撑。近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以及洛阳市文物工作二队关于东汉帝陵考古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工作,以踏查为主要方式,结合重点区域的钻探和试掘,获得了一些新的材料,对东汉陵冢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郑州大学历史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