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的现状述评.docVIP

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的现状述评.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的现状述评

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的现状述评   [摘 要]大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2006年前后掀起研究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今。就视角而言,已有的研究做到了面对现实而不忽视历史、注重一般又照顾特殊,就研究方法而言,调动了多元研究方法,实现了资料占有方面质与量的双丰收。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存在着研究对象划分不够细致、政治社会化渠道时代感不强、对政治社会化效果重视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农民;农村;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30-04   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民才是国民的主体,“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的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向很大。1949年末,中国89%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乡村,此后伴随城镇建设和人口流动,农村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直到2011年,城镇人口才以微弱优势反超农村人口。[2]因此,农民政治社会化在我国同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政治社会化已有理论成果的分析总结,以期为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   2013年9月22日,课题组以主题中同时包含“农民”、“政治社会化”,“农村”、“政治社会化”,“乡村”、“政治社会化”为条件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http?押///)进行检索,共获得108条结果。最早的一篇是《农村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初步调查》,发表于1990年第1期《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近的一篇是《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政治认同问题初探――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三市的调查分析》,发表于2013年第7期《理论导刊》。在此之间的22年里,有14个年份出现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占年份总数的64%左右。1990年至2005年,论文数量上升趋势较为平缓,2006年之后,上升趋势转为明显。   再以篇名中同时包含“农民”、“政治社会化”,“农村”、“政治社会化”,“乡村”、“政治社会化”为条件进行检索,共获得37篇论文。37篇期刊论文中,发表时间最早的同样是《农村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初步调查》,但是在这之后的14年里,有关农民政治社会化的论文数量不多,直到2005年才有显著提升,并且几乎每年都有成果出现。   37篇论文中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有19篇,约占总数的5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共8篇,占总数的22%。上述论文被引用次数达到59次,平均每篇1.59次。   本课题组以篇名中包含“政治社会化”为条件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检索,共获得16条结果,其中直接针对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展开专门研究的共两部,分别是《从农民到公民》(匡和平,200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熊易寒,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   从研究的切入点分析,上述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传统。一方面,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农为本”皆为历代统治者奉作治国圭臬。四民之中,农亚于士,而优于工、商。士为政府官员的后备军或淘汰者,且数量有限,可另当别论。因此,在一般意义的“民”中,农民地位最高。为维护统治计,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对农民政治社会化投入很大的精力。自汉至清中期,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内容、以‘政教合一’为形式”、“以维护‘皇权’合法性为目的”、“以培养‘臣民’为目标”的政治社会化模式。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遭遇西方政治文明的挑战,却又没能寿终正寝,中国农民的政治人格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状对其迫害”时“无形中塑造而成的”,显现出“间接政治社会化”的特征。[3]   为了将中华民族从封建势力和殖民势力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逐渐认识到只有唤醒民众方可获得改造社会的力量源泉。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便始终以“唤起民众”、“改造国民性”为己任,而且专门针对中国农民阶级的特征,提出以合乎人性和本土文化的方式引导农民,借助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互动改造农民的政治社会化方案。[4]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对于农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主动寻找自己的实践方案。这一过程中既有伟大的成绩也有沉痛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过改变农村社会控制体系、提升农民政治地位等方式使农民的政治认同感在很短的时间内空前提高,为政权稳定、国家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但是,整个国家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又导致农民被再度边缘化了。这一缺陷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农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