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素氧化产物及形成机制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茶素氧化产物及形成机制的研究

儿茶素氧化产物及形成机制的研究   [摘要]儿茶素是茶叶核心成分,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儿茶素能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新的红茶多酚,但其形成机制仍然不太清楚。文章综述了低分子量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茶黄素类、茶红素类乃至茶褐素类化合物及儿茶素药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儿茶素; 氧化产物; 形成机制   Progress in catechins oxidation product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DING Yangping1,2, LU Changqi1,2, HOU Hongxiao1,2, CEN Yuanjian1,2, TONG Huarong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2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Catechins are the key components of tea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its quality Catechins can be oxidized to form a new black tea polyphenols, some of which have bett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 Howeve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new polyphenols is still unclear In this paper, oxidation products coming from catechin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compounds are reviewedIt is the base of further study on theaflavins, thearubigins and theabrownines   [Key words]catechins; oxidation products; formation mechanism   植物多酚,如儿茶素、原花青素、黄酮醇等在食品、饮料及天然药物中具有多种保健作用,这些化合物在活的植物细胞中是稳定的,但一旦组织遭到破坏,它们就会通过酶促或非酶促氧化转变成新的多酚。多酚类物质易于氧化的特性在植物氧化应激防御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对水果蔬菜的采后贮藏且带来不少麻烦。茶叶多酚是植物多酚的典型代表,其氧化变化及控制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茶叶多酚的氧化一直是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Roberts利用色谱技术揭示了红茶多酚及其结构特征,并用茶叶粗酶氧化儿茶素单体探讨影响发酵的因素[12]。随后Takino课题组首次成功更正了茶黄素类结构,证实它是具有苯骈卓酚酮骨架的亮红色色素[34]。此后,报道了大量茶黄素类衍生物及相关色素。   红茶多酚是一种典型的氧化多酚,是在茶叶发酵过程中由儿茶素经酶促或非酶促氧化聚合而成[57]。从儿茶素的结构可知(图1),其主要有三个反应位点,即A环上的C6和C8及B环的C6′,因此儿茶素的酶促氧化产物非常复杂,包含多种低聚物[8]。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用化学、色谱及光谱方法进行了鉴定,但其真正形成机制仍不清楚,这极大地引起了天然产物化学工作者的兴趣。   1儿茶素聚合物的形成   11EC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形成   儿茶素酶促氧化除了能形成茶黄素以外,其二聚体产物   是另一主要代谢途径。儿茶素二聚体最早是由Roberts[1]发现,但直到10年以后,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才得以陆续证实[9]。其中化合物6是最早被鉴定的儿茶素二聚体,命名为dehydrodicatechin A(脱氢儿茶素二聚体A)[10]。研究发现这一化合物是由邻苯二酚进一步氧化及羟基脱氢后形成的酮类物质(图2)。   Sang等[11]从EC辣根POD/H2O2氧化体系中分离得到3   种主要产物7~9(图3)。它们都是由一分子EC的A环和另一分子EC的B环通过单键连接而成的EC二聚体,这一结果也显示EC的A,B环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这类化合物的形成的机制是(图3) EC首先通过单电子转移与POD反应,随后将B环的羟基去质子化形成一对共振电子对,这些自由基会进攻另一分子EC的C8(或C6)形成化合物7,8(或9)。Takashi等用香蕉匀浆液处理EC分离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