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活动区人为干扰的研究.docVIP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活动区人为干扰的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活动区人为干扰的研究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活动区人为干扰的研究   近五十年,学术界专家们清晰的意识到很多灵长类的种群生存受到人为活动的威胁。物种保护自然联盟的灵长类专家组 (the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of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估计世界上250种灵长类中有一半都面临严重的保护问题。并且,超过50%的灵长类物种要面对多种形式的威胁,这些因素包括:生境丧失与退化、狩猎、野生动物贸易或者生物医学研究等。其中生境丧失对非人灵长类的威胁最大,这是因为人口压力大以及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造成的。疣猴亚科灵长类对连续完整的森林依赖性强,同时多数疣猴亚科的灵长类对生境变化的耐受性极低。   黑白仰鼻猴 (Rhinopithecus bieti) 又名滇金丝猴或雪猴,隶属于灵长目 (Primates)、猴科 (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 (Colobinae)、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的濒危级动物(EN)、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动物和2002年“世界顶级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 。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黑白仰鼻猴的生境急剧减少。1958 - 1997年之间,黑白仰鼻猴的适宜生境减少了31%,夏季牧场增加了20.4%,森林面积减少了2/3。大多数黑白仰鼻猴群处于孤岛状分布,仅有3条潜在的可行的生境走廊:各磨茸与金丝厂林区走廊带;维西塔城与黑山林区走廊带;黑山与富和山林区走廊带。牧场和耕地随人口扩张导致黑白仰鼻猴生境的丧失和破碎,使其栖身之所减少、群间基因交流通道阻断;龟缩在孤立林斑中的小种群容易陷入灭绝漩涡。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地介绍   本次研究的地点位于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内 (99°7′E - 99°24′E, 26°9′N - 26°29′N)。拉沙山位于啦井镇期井村 (99°13′E, 26°19′N),海拔范围1 400 - 3 800 m,拉沙山的植被随海拔从高到低呈现带状分布,依次为暗针叶林,针叶 - 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落叶林和云南松林。另外,由于高山暗针叶林受人为破坏严重,大多数已经损毁,形成高山牧场,同时,高海拔的牧场下限变成杜鹃灌丛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林下主要为杜鹃灌丛和箭竹林 (Fargesia spp.)。   2. 数据收集   拉沙山研究基地,位于海拔2 960 m,基地位于进山的主要通道旁,进山的村民基本都通过这条路进出山中。通过记录上山的人数,判断当地人的干扰强度。2013.11 - 2014.12总共收集154 d人为干扰数据,共记录了2 267人次。   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记录了拉沙山的人为干扰,1) 直接记录;通过直接询问进山村民,询问进山人数和干扰活动类型。2) 间接记录;在山中观察猴群时,听到或者从远处看到的人为活动,根据声音判断上山人数。为了避免直接记录和间接记录的重复,我们每天都会与向导进行数据的比对。通过观察我们将拉沙山的人为干扰活动分为7类:   高山放牧:生活于高海拔区域 (3 300 m) 的彝族人,这类干扰具有季节性,即夏秋季节放牧区域为3 300 - 3 800 m,冬春季节放牧区域为3 100 - 3 400 m,牲口以绵羊、牦牛为主,生境类型为高山牧场、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低海拔放牧:生活于低海拔 (1 400 - 2 700 m) 的白族人,全年都在放牧,且放牧区域固定 (2 700 - 3 200 m),牲口以山羊、黄牛为主,生境类型为云南松林、耕地、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   烧炭: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开展的破坏性生境利用方式,主要是砍伐栎树和壳斗科乔木,海拔2 900 - 3 100 m,当一个区域的栎树砍完或数量太少,就会更换下一个地方,生境类型是以栎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砍竹子:竹子在当地使用广泛,如编篮子、围地、作豆杆等,主要的砍伐对象为空心箭竹 (Fargesia sp.),砍伐区域为3 100 ?C- 3 300 m,生境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采药:采药范围比较广 (2 700 - 3 500 m),主要是采重楼和竹泥,几乎所有的生境类型都被利用。   盗伐:以营利或非盈利砍伐高大乔木,用作寿材或房屋建筑用材,海拔2 900 - 3 300 m,砍伐种类为:华山松、落叶松、红桦等,生境类型为:云南松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其他:包括找牛马、赶马等一些零散的干扰活动,海拔2 700 - 3 600 m,所有生境都被利用。   3.数据处理   数据的是收集只有当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