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docVIP

心理学视角下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学视角下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将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过程划分为“个人与IT系统之间的知识共享”、“个人与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个人与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3个过程,并借鉴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深入探讨以上3个过程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赋权,以此评判出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若干关键因素。   关键词: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心理学: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73-04      一、绪论      随着环境的快速变化,研发工作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而NehapietGhosMl(1998)认为,知识创新必须通过资源(包括资讯与知识)的交换与组合才能实现。因此,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团队的知识分享。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归纳如下:在组织层面,包括领导者(Pfeffer,1998;Stauffer,1999)、组织文化(邓建友、周晓东,2005)、激励机制(曾萍、蓝海林,2005)和组织结构设计(JelanShah,1997;Purser,1992);在人际层面。包括信任(Abramn et a1,,2003)和交流(Freeman,1994);在知识共享的主体层面。包括分享意愿、知识需求动机(SpenceHelmreich,1983)、个性特征以及权力偏好、利益诉求(geek Wood BookYoung-Gul Kim,2002);在知识共享的客体层面,包括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Pohnyi,1966),将知识区分为个体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Nonaka&Takecuhi,1995)以及通过将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和知识(Knowledge)的对比来深入探讨知识的概念和特征(Beynon-Davies,2002);关于知识共享手段的研究,包括纯IT技术手段的RDF、Ontology和管理手段中的组织手段、文化手段、制度安排等(樊治平、孙永洪。2006)。   然而,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并没有对知识共享者及其共享过程的心理因素予以充分重视,比如人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知识、学习知识。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向他人分享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不愿意,个人在团队中学习、分享知识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等等,这样就造成对于知识共享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并具有片面性,进而影响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本文拟借鉴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企业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过程为例,首先,区分研发团队内部主要知识共享过程类别;然后。识别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以上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以此评判出以上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若干关键因素。通过这些工作试图为知识共享在心理层面的研究做出尝试。同时也为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打下基础。      二、研发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类型的划分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发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类型的划分   Hansen&Nohria(1999)通过对国外著名咨询公司的研究。将知识共享模式归纳为编码管理模式和人物化管理模式两种。焦东(2002)认为,编码共享模式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并经过筛选、审查、重新编撰后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人格化模式是指知识主要通过直接面对面的接触来实现共享的策略。另外,疏礼兵(2008)的调研结论(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的主要手段是文档共享和人际交流两种)也验证了以上两种模式划分的正确性。而Powell(1986)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知识在不同组织或个人之间转移的过程,顺畅的学习机制将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由此可见,研发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   综上,我们将研发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过程归纳为“个人与IT系统之间的知识共享”、“个人与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个人与研发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3个过程。      (二)心理学视角下研发团队知识共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与IT系统之间的知识共享   这类知识共享活动包括知识拥有人向IT系统贡献自己的知识和个人从IT系统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前者主要受到个人表达能力的影响。ReedDe-Filippi(1990)和Simonin(1999)认为,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和特定性3个特征会妨碍知识转移与沟通的进行,即基于语言结构知识的知识组织、提取、输出能力是个人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后者主要是个人学习能力。Vygotsky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