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传体文言翻译的方法
史传体文言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名词的数量很多,如能准确识别,并从句子中梳理之后,剩下的词语就不多了。因为大部分名词不需翻译,故梳理名词,就等于排除许多障碍,阅读和翻译也就轻松多了。
先来谈谈史传体文言文的两个特点。
一、主人公的姓名,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省略姓,只称名或字,与之相关的同姓人物如祖、父、兄、弟、子、孙等也只称名字不带姓。
二、史传体文言文中,名词数量庞大。
这两个特点可以用以下事例来说明。
例1: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范晔《张衡传》)
这段文字叙述的主人公是张衡,开头用全称“张衡”,下文全用单名“衡”来称呼。
本段共89个词语,就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衡、少、文、三辅、京师、太学、五经、六艺、才、世、情、俗人、永元、中、孝廉、公府、天下、日、王侯、衡、班固、《两都》、《二京赋》、大将军、邓骘、才”等33个名词,涉及到的名词类型有: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庙号、谥号等)、作品名(书籍名)、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名词的数量和种类可真不少。
针对传记类文言文的这两点,文言文翻译可从以下三步入手:
一、找名词
在指定翻译的句子里梳理出名词,按照文言翻译的五字诀“留、补、换、删、调”中“留”的原则,多数名词是保留不译的。
如此一来,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谥号、国号、朝代名、书籍名、天文、岁时、节日等名词,都可保留不译。如例1中的“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三辅、京师、太学、五经、六艺、永元、中、孝廉、公府、天下、王侯、班固、《两都》、《二京赋》、大将军、邓骘”等皆可不译,这第一步,就排除了不少文字障碍。
文言文中名词占了很大比例,梳理出名词之后,剩下的词语就不多了,翻译这不多的词语,困难显然要小得多了。所以,梳理名词的好处是:扫除阅读障碍,降低翻译难度。
但有些人名例外,需在翻译时做些加工。
例2:
(甫)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新唐书#8226;杜甫传》)
“先臣恕、预以来”一句是承上文而来,“恕、预”是只称名而省略姓的表述法,故而翻译时要加上姓氏“杜”。“迨审言”中的“审言”是人名,按照惯例,翻译时可保留,但杜审言系杜甫之祖父,如此直呼,不妥,翻译时须在“审言”前加上“祖父”。
例3:
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然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杜工部甫在蜀,醉后登严武之案,厉声问武曰:“公是严挺之儿否?”武色变,甫复曰:“仆乃杜审言儿。”武少解矣。(《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十五轻薄一)
这段文字是《太平广记》中为杜甫做的一段传记,因传文开头有“杜甫,审言之孙”一句,而且杜甫的传记是紧随在杜审言传记之后的,如果按前后顺序阅读《太平广记》,人物关系自不会弄混。或许大家并不了解杜审言与杜甫之关系,仅凭这一篇传记所知,来翻译“仆乃杜审言儿”这一句,势必闹出笑话。所以,此句中的名词“儿”字翻译时还当做些变通,须联系上下文翻译,译为“孙子”或“后代”。
另外,还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之”字经常作代词或助词,人名中带有“之”字时须仔细辨认,不可弄错。
如例3中“公是严挺之儿否?”一句,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极易把“之”弄错,以为是助词“的”。有的学生可能就在两种断句之间举棋不定,一种可断作“公是严挺/之儿否?”一种可断作“公是严挺之/儿否?”但若把此句与“仆乃杜审言儿”作比较,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可初步判断“严挺之”是人名。再与上文中“严挺之乃有此儿。(乃:竟然)”作比较,则可认定“严挺之”是人名无疑。
如上例子并不鲜见,有些人名是最常见的代词,所以很容易把人名误作代词理解,如“何”字;有些人称名词因通常多作方位名词或动词,也容易误解,如“上”(皇上)等,而有些代词又很容易与动词相混,如“若”等。
例4: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史记#8226;淮阴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