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羊城防御建筑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白羊城防御建筑的研究

北京白羊城防御建筑的研究   摘要:白羊城始建于元代,扼守北京西北进京的交通要道,与长峪城、镇边城誉为边关三城。作为北京北部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城堡,其防御建筑具有很强的军事实用性。该城因地势而建,凭借险要的地势扼守两山之间的山道,形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现存城堡已破败不堪。本文是通过对白羊城的详细调查,对该城的历史发展以及残存的墙体、敌台和烽火台等防御性建筑进行详细的论述,进而对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白羊城;边关三城;防御建筑;蓟镇;敌台;烽火台   白羊城位于昌平城西南18km,流村镇所辖行政村。白羊城是历史上的重要防御关隘,也是明清拱卫京师的重要关隘之一,与长峪城、镇边城、居庸关、上关城等重要关口连缀成一条整体的防线,各城制高点均设烽火,遇有敌情,狼烟为号,遥相呼应,相互支援。因为白羊口系京西北进入昌平、北京的三条通道之一,元代就在白羊口设立了“千户所”,属昌平县管辖。此地屡经兵火。白羊口堡城,原设旧城,年久己废,明正统元年(1436年),蒙古族额森部落越过长城,由白羊口攻入昌平城。直至景泰年问,此口仍没有建城,只有官军据险把守。景泰元(1450)年重建。堡城一座,上跨南北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白羊城又得到扩建并加固。自朝廷派兵防守白羊城之后,蒙古族人再未从此处侵入昌平州。白羊城比较小,山坡和平地的总面积也比原来的南口旧城大一些。《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周围七百六十一丈五尺。东西城门楼二座,东月城门一空,敌楼四座,水旱门五空,城铺一十五问,护城墩一十二座。该城地势险要,在当年还是闻名遐迩的,所以名列边关三城之一。   1、白羊城防御建筑单体   白羊城现存整体保存较差。白羊城建在白羊沟口,轮廓平面呈不规则形,横跨两山。在两山之间的位置现在一条柏油路,城门、水门及城墙缺失。北山,道路北侧山口处有残存一段块石垒砌的墙体基座,用较大块石砌筑,保持了原有墙体的形制。沿此向山顶延伸,北山上有残存城墙,并有少量敌楼,墙体为毛石干砌。南侧山梁有城墙遗迹,现沟底为柏油路面,城内为耕地河滩。60年代修王家园水库,曾大量拆用白羊城建筑石料。另外为了方止水患,原城内的村民迁到了南侧高地上,随之城内的建筑皆被拆除。现城址范围内为耕地和道路。   因城建在白羊沟的沟口,白羊沟是一条东西的较长的自然山沟,遇丰雨年沟内水量较大,对城的影响也严重。另此地属于山脉的尽头,地势逐渐开阔,是当地人的活动范围内,由于原有功能的丧失,加剧了程度损毁,在城的东门范围内,现有179m己无痕迹可寻,成为开阔的河滩、公路和农田。西门范围内,现有651m己无痕迹可寻,成为开阔的山口。只有两山的顶部有遗存   2、北山   2.1 北山敌台   北山敌台位于北山最高处,是东、西城墙东端的交汇点,损毁较为严重,塌陷面积较大,上方建筑无存,但尚能辨认出基本形制。北山敌台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现存底边北长12m,西宽11.6m,南宽12.6m,东宽12.65m;南北收分1.4m,东西收分1m,残高4.82m,南角残损风化较重有0.8m塌陷。中间为素土夯实,外包城砖,现风化散落严重。原始地坪无存,渣土堆积,杂草丛生,敌台北面城砖松动严重。敌台东、南两侧边墙尚存,东面城墙底边宽5.3m,收分0.65m,残高3.52m,距敌台顶端1.3m;南面城墙底边宽6.25m,上西侧收分lm,东侧收分0.65m,残高3.6m,距敌台顶端3m。渣土外露,毛石散落,坍塌严重。   2.2 北山1号马面   在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马面这个名称,首先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有建筑,既可以屯兵和?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展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问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山1号马面位于北山城墙的西段城内,是现存西段城墙最南端的马面,与2号马面建于同一平台之上,损毁较为严重,上方建筑无存。西山敌台平面基本规则方形,现存底边南北长3.4m,东西宽3.3m,收分0.5m,残高2.7m,平台距山体最高处3.3m,北东南三面各有两个通风口。中间为碎石、素土砌筑,外包大石,石宽0.6m。马面周边杂草丛生,墩台东面毛石松动严重。西侧与城墙相连,渣土外露,风化严重,毛石散落,坍塌严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