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地震救灾染病预防控制手册
PAGE
PAGE 1
四川地震救灾传染病预防控制手册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98894174 一、黑热病 PAGEREF _Toc198894174 \h 1
HYPERLINK \l _Toc198894175 二、霍乱 PAGEREF _Toc198894175 \h 3
HYPERLINK \l _Toc198894176 三、破伤风 PAGEREF _Toc198894176 \h 5
HYPERLINK \l _Toc198894177 四.痢疾 PAGEREF _Toc198894177 \h 7
HYPERLINK \l _Toc198894178 五、甲肝 PAGEREF _Toc198894178 \h 9
HYPERLINK \l _Toc198894179 六、钩端螺旋体病 PAGEREF _Toc198894179 \h 11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0 七、流行性出血热 PAGEREF _Toc198894180 \h 12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1 八、乙脑 PAGEREF _Toc198894181 \h 14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2 九、疟疾 PAGEREF _Toc198894182 \h 17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3 十、伤寒和副伤寒 PAGEREF _Toc198894183 \h 19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4 十一、流脑 PAGEREF _Toc198894184 \h 20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5 十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PAGEREF _Toc198894185 \h 22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6 十三、流行性感冒 PAGEREF _Toc198894186 \h 23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7 十四、蚊媒控制方法 PAGEREF _Toc198894187 \h 25
HYPERLINK \l _Toc198894188 十五、尸体处理原则 PAGEREF _Toc198894188 \h 27
一、黑热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科利什曼原虫属、细胞内寄生的鞭毛虫。与人体致病有关的四种利什曼原虫属在形态上无差异而在致病性与免疫学特性上有差异,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原虫病(即“东方疖”);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鼻咽粘膜利什曼原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内脏网状—内皮系统,引起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分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前者见于白蛉消化道,在22~25℃培养基中,呈纺锤形,前端有一游离鞭毛,其长度与体长相仿,约11×16μm。利杜体见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在37℃组织培养中,呈卵园形,大小约4.4×2.8μm。
当雌性白蛉叮咬受染动物和患者时,将血中利杜体吸入白蛉胃中,2~3日后发育为成熟前鞭毛体,并行迅速二分法分裂繁殖,1周后前鞭毛体大量聚集于白蛉口腔及口器,当其叮咬人或动物时前鞭毛体即侵入体内,鞭毛脱落成为无鞭毛体(利杜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与病犬为主要传染源。皖北和豫东以北平原地区以患者为主;西北高原山区以病犬为主。
(二)传播途径 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胎盘或输血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健康人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免疫性。
(四)流行特点 本病分布较广,中国、印度、孟加拉、西亚、地中海地区、东非及拉丁美洲有发现。我国流行于长江以北17个省市自治区。因起病缓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0岁以内儿童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农村较城市多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10日至9年)。
早期发热为主要症状,起病缓慢,症状轻而不典型,长期不规则发热,约1/2~1/3病例呈双峰热型,即1日内有2次体温升高(升降幅度超过1℃)。其它热型可类似伤寒、结核、疟疾或波浪热(即布鲁氏杆菌病)。发热早期多持续3~5周后消退,数周后可再度升高,如此复发与间歇相交替,可持续一年以上。发热时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不振、乏力,头昏等症状。发热虽持续较久,但仍能坚持一般劳动,是其特征。
病后3~6月典型症状逐渐明显,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和
文档评论(0)